“土豪”这个词忽然又流行起来。所谓“又”,在于稍微有点儿年纪的人,对“土豪”原本所指都不陌生。“打土豪,分田地”,绷过“阶级斗争”那根弦的,谁不耳熟能详。在革命的语境下,土豪是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土豪”按网上的说法,用于讽刺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尤其是通过装穷来炫耀的人。确否。不知。网络时代的用语实在令人眼花缭乱。 时下,“土豪”一词不但在中国很有热度,而且漂洋过海到了英国。日前,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了一个小短片,专门介绍时下在中国流行的热词Tuhao(土豪),包括它的词源、词义以及风靡一时的原因,节目播出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此外,“Tuhao”还有可能以单词的形式获得《牛津英语词典》的正式认可。 新“土豪”一夜之间卷土重来 2013年9月,当美国苹果公司展示Iphone5S时,大概不会想到,这部金色手机的颜色会被中国人冠以“土豪金”的称呼,并由此催生了一个蔓延全球的中式网络热词—— “土豪”。 似乎是为了附和“土豪金”的面世,同样在9月,中国网络上流传一则笑话:一名青年问禅师,“我很富有但不快乐,我该怎么办?”禅师回答:“何谓‘富有’?”青年说,“我在银行有上百万存款,北京市中心有三套房子,不算富有吗?”禅师没说话,向他伸出一只手,青年恍然大悟:“大师,您是让我懂得感恩和回报吗?”“不……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一时之间,“土豪,让我们做朋友吧!”“为土豪写首诗”成为网络流行语。 故纸堆里“土豪”这个字眼是和“劣绅”联系在一起的,现今流行的“土豪”一词已有了新的含义。新时代的“土豪”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挥金如土、品位低俗、粗鲁而富有,这是《纽约时报》所定义的“土豪”;德国《时代》周报网站为“土豪”画的像更加具体:“开着仪表盘镶钻的法拉利,或者身穿紫色貂皮大衣,他们是煤矿、合成材料厂或房地产老板。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父辈仍是农民,带很重的口音,教育程度不高。” 网络上,中国网民们开始为新土豪划定标准。比如,北京土豪的新标准是:从戴金链子变成戴佛珠;从喝白酒转变为喝红酒;从西装领带变为麻衣布鞋;从搓麻将改为打高尔夫;从开奔驰变为骑自行车;从环球旅行变成结伙辟谷;从投资夜总会变为投资拍电影;从狐朋狗友变为EMBA同学会……网民们甚至开玩笑说,只要满足了其中6条,你就可以跨入新土豪的队列了。 那些透视“土豪”的复杂表情 正像“囧”迎合了娱乐时代的戏谑格调,“屌丝”透露了很多人在这个物质时代的渺小感与莫名张皇一样,“土豪”流行的背后,又有怎样的社会土壤呢? “土豪”其实带着一些揶揄的意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没有贫富之分,大家都穷,看谁都土,所以也很少笑话彼此;改革开放之后则有穷有富,富的笑穷的可怜可鄙,穷的也笑富的不伦不类、土气未消,这算大家“分道扬镳”时的“互赠礼物”。不过揶揄归揶揄,其实很多人还是相信每一个“屌丝”都有一个成为“土豪”的梦想,这也是“土豪,我们做个朋友吧”得以流行的心理土壤。更客观地说,“土豪”这个称呼,对于围观者来说,“既表达了自己的羡慕,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土豪”,隐含的意思,可能是虽然你有很多财富,但这种财富的品质带有横行霸道的风格,未必是健康和积极的。 中国人这种对“土豪”的复杂感情,同样吸引了世界目光。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眼中,中国“土豪”的处境尴尬:“在新浪微博上,他们被提及超过5600万次。这一阶层在中国兴起而又被厌恶,人人想做他们的朋友,但没人喜欢他们。”澳大利亚《悉尼先锋晨报》的观察更加犀利:若用十个字来概括中国网民对“土豪”阶层的情感,就是“冷嘲热讽骂,羡慕嫉妒恨”。 既鄙视“土豪”又想成为“土豪”,这是中国社会的焦虑点之一。但细细品味,外媒对“土豪”的聚焦也带着点儿酸葡萄心理。 与外媒关注“土豪”同时发生的是中国网民在“双十一”创下了350亿的消费纪录,是大连万达耗资1.7亿购得毕加索名画,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民间购买力的提升。有外媒用“贝弗利山人”来形容中国“土豪”阶层(美国著名情景喜剧,讲述一暴发户家庭迁到富豪名人聚居的贝弗利山庄居住的故事),认为其富而不贵;BBC对中国“土豪”的描述更耐人寻味,在题目为《土豪与中国新贵的崛起》文内,配图是一口醒目的金牙,环佩丁当,耀眼而浮华。 对待“土豪”虽然表情复杂,但更多中国人其实也明白,调侃嘲笑只针对普通人的“土豪做派”,真正不能容忍的“土豪”,是那些掌握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人,对于这种“土豪行为”,中国人是深恶痛绝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北京村官的土豪婚宴。一介村官何以一掷千金举办婚宴,这其中不单单是个人的品位问题。公众最为不满的是侵占国有资产而求奢求贵、以至危及国民福利的“官员土豪”……只有当“土豪”用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做出类似于抢夺公共资源、伤害公共利益的举动时,土豪现象和行为,才值得公众警惕。 “土豪”留洋不是文化输出 其实,在“土豪”漂洋过海之前,已有不少“中国热词”走向了世界。2013年《华尔街日报》还使用“dama”(大妈)这个用汉语拼音得来的单词,来关注中国人不容小觑的黄金购买力。有媒体评论员认为,中国能对外“出口”词语,“其后盾正是中国日益显著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但是,当我们仔细考察这些留洋热词,无论是“土豪”“大妈”还是过去的“功夫”,它们都有相似的特征,带着一点猎奇、一点偏狭。我们很难简单地将热词热等同于汉语热、文化热。 “热词出国”,其实这也是外媒观察中国的一面镜子。从这个角度看,“土豪”走出国门也未必全是好事。“‘土豪热’映射贫富悬殊金钱至上的现实,‘不要穷得只剩下钱’,恐怕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富豪的个人形象,更关系中国的形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在新浪微博上的分析,一针见血。 有感于此,有评论指出中国的热词不能止于“Tuhao(土豪)”和“Dama(大妈)”。牛津英语词典近年收录过一个汉语衍生词“taikonaut”,专指中国宇航员。“taikonaut”是中国航空航天技术大发展,并为世界公认的又一见证,也是真正洋溢着自豪感的中国热词。中国需要更多像“taikonaut”这样积极的、有分量的热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