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雨”给清明节蒙上一层凄清的色彩。其实,清明节并非是令人心神恻然的日子,民间自古以来就有清明庄重仪式后追求欢乐的传统。 游春是清明节的一大主题,唐代已形成规模,宋代正式成为习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半出城”,游春的盛况可以想见,婀娜的春色,嘹耳的笙歌,柳林、流莺,一幅人与自然和乐相处的景象。 更早,《诗经·郑风·溱洧》写上巳节(三月三)这一天,春风拂面,春水涣涣,溱、洧河畔游人如织。男女青年结伴而行,他们自由自在地游玩嬉戏,互赠鲜花,传达爱意。 上巳节为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的游春和寒食节的墓祭踏青融合,成为后世的清明节。唐宋两代寒食、清明常常并称。 清明时节,莺飞草长,这就引动了人们斗草的兴致。斗草在今天几无所见,但在古代则是闺中少女喜爱的游戏。晏殊《破阵子》,写清明节两个农家小女儿在乡间小径斗草,“巧笑”吃吃,争奇斗胜,一幅婉丽、清新的素描。斗草一直沿袭到清代,《红楼梦》里有十分精妙、传神的描写。 清明节花事正盛,踏青赏花,一大乐事也。唐代诗人曹松《寒食日题杜鹃花》:“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杜鹃花怒放枝头,花红似火,给禁火的清明带来“火焰”。在野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油菜花,黄得耀眼,铺天盖地,夺人心魄。无名氏有“城外郊满垄香,无边金浪望茫茫”句,大自然唯恐人们凄冷,赋予节日以热烈,让人们沉浸花海,乐而忘归。 清明节常见的节目还有蹴鞠和荡秋千,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球踢得高过飞鸟,秋千在绿树掩映下飞荡,力与美交相辉映,为节日增添了空中飞动的姿影。 清明风力匀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放风筝最初是为祛病,古谚:清明放断鹞。在清明节这一天,病人将自己的病名写在纸鸢上,放高时,剪断线,纸鸢缥缈,象征灾病随风而逝。清明节是个避凶趋吉的日子。放风筝后来则纯为游艺,愉悦身心。清·吴有如《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风筝是人天相通的信使,风筝给人以无限遐思和快乐。 在古代,清明节还有踏歌、斗鸡、走马等游乐活动,不一而足。 回过头来,再说“清明雨”。清明多雨,但清明雨未尝不美。郑板桥《浪淘沙》:“小楼忽洒夜窗风,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好一个“湿”字!清明是湿的,在雨水的洇润下,绿更其绿,红更其红,雨中清明,景色怡人,大可一观。杜牧笔下的清明雨也是美的,在《清明》里,如果说前两句情调有些凄然,后两句笔锋一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另一幅图景:细雨如丝,田野青青,骑在牛背上的牧童,远处隐约可见的酒旗、茅屋,一幅亦浓亦淡的春雨水墨。杜牧先生坐在古代酒吧里饮酒观景,心情还会沉郁吗? 古代诗人以其亲身经历写下这些诗歌,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也记录了清明节的习俗。正是这些习俗为清明节图景增添了游乐的浓墨重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