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7岁的我正在武穴中学读高中。那年9月刚开学,广济县委就把我们这些高中生组织起来分派到农村扫除文盲。我与同班同学吕吉安被分配到武穴郊区的陈家垸。进村第一件事,是调查登记,了解到全垸青壮年130人。青壮年中文盲84人,半文盲34人;非文盲12人,不到10%。这次要脱盲93人,才能达到80%以上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我们的住户陈二牛,一字不识,脾气又犟,30多岁还找不到老婆,他的母亲70岁了,说是看不到他娶亲死也不闭眼;还有木香婶,说上街卖菜找不到厕所;容旺叔说不识字被骗了工钱……我们就发动这些人在会上诉不识字的苦处,有的人说得声泪俱下,表决心非识字脱盲不可,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与此同时,我们又贴出“大办人民公社,突击扫除文盲”、“文化进军号角响,农村处处是课堂”、“全民突击一个月,人均识字过九百”等标语口号,广泛宣传,大造声势。 群众有了识字热情以后,老师不够,我们又与小队干部商量,把全垸130名青壮年分成12个小组,一组一个非文盲为老师,34个半文盲作助手,边学边教。还有在读学生和几个识字老人,都动员起来包教。要求干部、党员、团员带头学习攻关。我们则按照试点村的经验,每天发40—50个字让大家认,并逐组巡视,重点帮教,很快掀起了老师教全组,子女教父母,丈夫教妻子,先会教不会的热潮。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各组在学字过程中创造出许多新办法,或从邻垸借鉴一些新举措,我们就在全垸落实,有效地推动了运动的深入:一是把每家每户的门窗、家具、农具、鸡窝、猪圈都写上字;垸内墙上、树上,也写上适当的字提示某种概念(如东南西北)。二是变田间为课堂。集体按组出工,把当天要学的字写到纸板上带到田头,边干活边学字。三是在路口设字岗。由专人发字给过往行人认,没有认熟不能过去。四是把诗歌贴上墙。在扫盲中,把大家创作的顺口溜写上墙,自念自认。五是把常用字当歌唱。我们把常用字编成口诀,让大家唱熟认熟。 这些办法形成了良好的识字环境,大家抬头见字,低头认字,见物识字,遇人问字,走路念字,睡觉默字,凭空画字,就地写字,人人迷字,加快识字。 为了推进识字运动的平衡发展,我们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开展评比竞赛:每天比进度;隔天查人头;三天拔尖子;月底评上游。历次检查累计评分,得出各组名次。 一个多月后,我们所在的陈家垸通过上级认真检查,位列前5名。 这次扫盲经历是我第一次做群众工作的社会实践,成为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这次学到的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组织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群众路线,成为我日后一切工作中的法宝。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穴市委老干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