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独家报道 查看内容

“老漂族”们看过来

2014-3-18 10:1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350| 评论: 2

摘要: “老漂族”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了。如果您正为了照顾第三代或者和儿女相聚,离开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那么,不用怀疑,您已经加入了“老漂族”的队伍。这个队伍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公 ...

“老漂族”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了。如果您正为了照顾第三代或者和儿女相聚,离开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那么,不用怀疑,您已经加入了“老漂族”的队伍。这个队伍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园里随处可见的推着童车照看孙子的老人里,起码一半以上属于“老漂族”。

“老漂族”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很多人在提到“老漂族”的时候,面部是愁苦的,口吻是无奈的,甚至有人把城里的儿女家比喻成“高级监狱”。真的是这样吗?在《家》刊看来,如果您正过着或者即将过“老漂族”的生活,那就看一下本期的策划吧。我们完全正视“老漂族”遇到的各类苦恼问题,但我们更致力于探讨如何扭转当前的局面,让“老漂族”漂得快乐。如果您对本期策划表示认同,或许,您的生活就会因此而改变。

                    老漂族”们那些不得不吐的槽

     不带薪的保姆:曾经有一个话题引起了大讨论:“父母带孩子该不该给钱”。且不管这个讨论最终有无定论,这里面反映出了一个大问题:当我们决定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城市帮助子女照看第三代的时候,我们同时选择了一个身份——保姆。而且是集月嫂、家政服务员、采购员等等于一身,24小时待命、没有休假,还得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菜咸了淡了”的抱怨,儿媳“不懂教育”的埋怨。《家》刊采访了几位进城带孙子的“老漂族”,他们每天以小时计的高强度“工作安排”让人瞠目:早晨5点起床买菜、给孙子喂奶,7点给全家做好早饭,8点伺候孙子起床、收拾碗筷,10点带孙子下楼晒太阳,12点给孙子吃饭哄睡觉,孙子睡觉的空打扫卫生、洗衣服,15点带孙子下楼玩,

17点半开始准备晚饭,晚饭后伺候孙子睡觉,一直到晚上22点,才能躺到床上。对此,“家”网网友桃园愤青的一首打油诗说得最形象: 

生个儿郎喜洋洋,谁知爹娘不好当。

                    省吃俭用买楼房,南挑北拣娶新娘。

                    天天盼着当奶奶,生了孙子更加忙。

                    孙借她肚住九月,落地之后我是娘。

吃喝拉撒全得管,缝补浆洗穿衣裳。

脚不点地闲不住,没有时间上茅房。

孙子胖了儿媳胖,宽衣紧带是老娘。

满腹牢骚向谁发,只得向友诉愁肠。

新分居时代: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伴”这个称谓里隐含的最温暖的意思,大概就是陪伴了,可在“老漂族”这里,不少老伴被分成了两半。个中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两个子女的孩子都需要照看,于是,一个去了儿子家,一个去了女儿家;有的是因为家有老母需要伺候,只能抽调一人去照看孙辈;还有的是因为住房条件的限制,被迫分开。但无一例外,两口子聚少离多。对此,“家”网网友四季草调侃说:“老漂族”是幸福的,两口子亲死,多数老头守家老伴在儿女家,至少仨月见一面,久别胜新婚,几天的“假期”形影不离,人前总是含情脉脉的,就没见有抬杠的。调侃归调侃,真实的情况里却有太多的无奈。一个是想念,曾有“老漂族”说,和老伴半年见不了一次,看到屋檐下飞来飞去的那对燕子,都流下了羡慕的泪水;再有就是没了贴心的那个人。“家”人张老告诉《家》刊,自己从来不注意照顾自己,都是老伴每天提醒,该吃降压药了,该运动了,该吃水果了,自从老伴去省城给女儿看孩子以后,自己常常忘了吃药,吃饭就更不规律了,以致现在血压也不稳了,精神也不振了。

孤独还是孤独:人到老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天伦之乐,可对“老漂族”而言,这左边享受的是天伦之乐,右边却是渗到骨子里的孤独。虽然关上门,有儿女叫着爹妈,有孙辈叫着爷奶,可出了门就是全然陌生的城市。住在老家,早晨惦记着老李家的豆浆油条,晚上惦记着广场上的舞伴,春天惦记着郊外的风筝,夏天惦记着树阴下的棋摊儿……总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那都是过目千遍的,好吃的好玩的、老朋老友都是召之即来,抬腿即到的。可在儿女家就不一样了。偌大个城市,找不到个说话的,平时儿女上班忙得和兔子一样,一天在一起呆不了几小时,关心你吃好穿好就算不错了,谁还管你心里想什么?“家”人赵老告诉《家》刊,虽然在省城2年了,可还是没有融入这个城市,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个外人,没有朋友、没人说话、没人倾诉,更别提组织生活了,到现在老家的单位有什么活动还是打电话让他回去参加,他也只有回到了老家,才觉得接了地气,回到了自己的地盘。

医疗报销难:如果说前几个问题都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的问题的话,那么“老漂族”面对的医疗报销难的问题,就是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考量了。这也是“老漂族”们最头疼的问题。人到老年哪个身体都有点毛病,可“老漂族”们却不敢生病,因为异地医保报销太难。“家”人赵老就跟《家》刊讲了前段时间自己突然中风的经历,因为自己的医保关系在泰安,平时有小病就自己花钱在小区的社区医院看了,可没想到自己突然中风了,这要是在济南的医院住院治疗的话,后期报销就是难题,好在自己的定点医院离济南也不远,儿子只好开车把自己送到了泰安的定点医院。对此,《家》刊采访的老漂族们都有同感,有的回趟老家,会用医保卡去药店买一堆感冒药、消炎药、胃药等常用药带到儿女家以备不时之需,可真的生大病了怎么办呢?难道真得回老家住院吗?

                       “老漂族”的幸福呢?

前面说了一堆“老漂族”的苦恼,“老漂族”就没有幸福了吗?肯定不是。在《家》刊的采访中,不少“老漂族”也谈到了“老漂”的幸福:比如享受天伦之乐。人退下来以后就怕空巢,照看孙子辈虽然累点,但一家人叽叽喳喳在一起,看着孙辈一点点长大,听着儿女每天叫爸妈,这种幸福是很难得的;再比如解除儿女后顾之忧的成就感。人老是在乎“被需要”的,帮助儿女带孙儿,就是在协助儿女积极工作,把小家的后勤保障好了,儿女才能安心工作,所以,这是对社会的另一种奉献,往大里说,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大后方,儿女的军功章里是有我们的一半的,这怎么能不幸福?再有就是和儿女生活在一起的安全感。虽然在老家老熟人比较多,可真有个病啊灾啊的,家里没个儿女张罗着跑前跑后,麻烦事儿特别多,和儿女在一起,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也是幸福。当然还有活了大半辈子了,跟着儿女享受了一把大城市的生活,特别是对于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到城市生活的“老漂族”来说,大城市完备的公共设施、紧跟时代的生活理念,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另一种美好。

在本期策划的开头曾提到,本期策划更致力于探讨如何“漂”得快乐。针对这一点,《家》刊在采访的时候非常注意总结那些“快乐老漂”们的经验。下面几条如果同样适用您,《家》刊将非常欣慰。

如何快速融入城市?不少老漂到了陌生的城市后,两眼一墨黑,除了每天照顾孙子,买菜做饭外,活动半径不超过一公里,不到半年就呆不住了,直称儿女家是“高级监狱”。其实,融入城市并不难,这里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文地理上的融入,另一个是社会交往上的融入。前者相对比较简单,多出门多看相关书籍就差不多了,而当我们对这个城市的市政规划、人文历史比较了解以后,心理上的距离感就会拉近很多。后者相对难一点,这就需要“老漂族”自己的主动参与了。 当然,这里面也是有技巧的,就是以身边老年人活动多的场所和子女家所在的社区为平台,以自己个人的爱好为切入点。在这方面,“家”人荣老师的经历比较值得借鉴。荣老师来济南之前,在老家非常有名气,因为他组织建立了夕阳红通讯组。来到济南以后,荣老师开始也是觉得自己是个外来人,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写作,每天早晨晨练,他都会就手“采访”身边的老年人,看到社区的好人好事,他也会写篇通讯,很快,他就被社区作为“人才”发掘了出来,如今,他已经是社区报的编委了,比济南人还济南人。目前,济南各个广场、公园都聚集着老年人的健身、舞蹈、音乐队伍,社区也建立有秧歌、书画等团体,这些队伍和团体,门槛都很低,且大多是老年人,“老漂族”融入城市最快速的办法,当属根据或者发展自己的爱好加入某个团体,如此,你会发现,这个城市会慢慢变得温暖而又可爱起来。

如何有效排解孤独?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来子女家是做什么的?如果答案就一个:看孙子的。那您的老漂生活估计八九不离十会比较枯燥、孤独。如果答案再加上一个,顺带旅行的,那您的老漂生活说不定就多姿多彩起来了。其实这两个答案是两个心态,一个是来子女家当保姆完全为儿孙生活,另一个是顺带着为自己生活,心态不一样,所拥有的生活自然不一样。“家”人黄老师就是个例子。黄老师来济南看孙子是带着兴奋的心情来的,一是因为疼孙子,二是因为她是一摄影发烧友,这回可有时间把济南好好拍拍了。于是,她和儿子儿媳约好,每个周末休一天假,一年的时间里,她背着相机拍了济南的泉、大明湖的荷、红叶谷的红叶、灵岩寺的罗汉、芙蓉街的小吃等等,其中几张还获了摄影大赛的奖,她心里觉得美,她儿子儿媳也对她刮目相看,反而鼓励她多出去拍拍。

您可以打的小算盘:

1.您有对子女说“不”的权利。虽然大多数父母愿意为子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家》刊还是想告诉“老漂族”们,您有对子女说“不”的权利。当您不想离开家乡当“老漂族”的时候,请说不;当您觉得“保姆”这个角色让您太累,需要休息的时候,请说不;当您需要自己的空间和时间的时候,请说不。请记住,我们是子女的父母,不是附属品,也不是救世主。

2.主动与子女沟通,告诉他们您的孤独和需要。我们的子女大多是被我们宠大的,他们更清楚如何被爱,却大都搞不懂如何去爱。所以,千万不要让他们去猜您的心思,去等他们发现您的孤独和需要,我们要学会示弱和表达,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万能无敌的,我们也是需要被关爱的。

3.如果可以,一定夫妻两个一起漂。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夫妻两个一起漂的“老漂族”融入城市更快,幸福感也更强。这不仅仅是因为两个人干活搭配不累,主要还是心理上的抚慰作用,人到老年,孤雁难飞,哪里是家?哪里有老伴哪里就是家。这话是真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阳光常在 2014-4-14 17:30
深有同感!深有同感!夫妻两个一起漂,两个一起漂的“老漂族”融入城市更快,幸福感也更强。这不仅仅是因为两个人干活搭配不累,主要还是心理上的抚慰作用,人到老年,孤雁难飞,哪里是家?哪里有老伴哪里就是家。
引用 xingzhi 2014-4-9 22:24
我作为一个老漂,深有同感!

查看全部评论(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