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简单地将“多走路”当成中风后快速康复的法宝,结果欲速不达,越练越伤、练出新病。这样的错误,在康复科的门诊极为普遍。 中风锻炼,别太心急 刘刚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博士 冬天严寒,春天倒春寒,在气温影响下,中风(脑卒中)概率普遍升高。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和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两种。目前,中风的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提高,约65%的中风患者可以存活。与之对应的是,存活者中约3/4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手脚僵硬、无法走路,甚至半身不遂只能卧床。 中风后遗症很多,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等等。医学上将影响行动能力的后遗症叫“运动障碍”,它们是药物无法解决的,需要进行全面的康复治疗。 中风之所以会影响患者的行动能力,是因为大脑中负责运动功能的神经被损坏了。康复训练通过锻炼,用运动刺激大脑,让大脑神经重新构建运动模式,“此过程好比给电脑设定程序,程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行动能力。”因此,康复过程中犯下的错误,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混乱,影响康复效果。 误区一:走得多,康复速度就快 电视剧常见一个桥段:中风后,主人公无法行走,凭着意志力,强忍疼痛克服困难,每天长时间超大强度地学走路。最终,奇迹出现,短期内能正常行动了…… 刘刚表示,康复要趁早,学走路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但光走不行,更得正确走,“中风患者学走路,跟初生婴儿学走路是一样的”,没掌握正确走路姿势,或在家人的拖拉下强行走,结果会适得其反。在临床中,不少患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有个患者令他印象深刻。该患者是个五十岁的干部,中风后左侧肢体出现行动障碍,经过三个月的康复锻炼,出院时能拄着拐杖走路。他非常焦急,想早日摆脱拐杖正常工作,于是湉湉拄拐杖到公园练走路,从早走到晚,又爬楼梯又爬山,想锻炼肢体功能。半年后患者左侧的髋部疼痛难忍,入院检查竟为髋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原来他髋部早已持续疼痛了许久,天天强忍痛咬牙锻炼。 “患者走路姿势不对,关节不在正常位置活动,加上超长时间、超大强度锻炼,导致了股骨头缺血。”刘刚解释道。他还见过中风患者被家人用绳子绑住患肢,拖着走路的“康复方法”,看似走得很顺畅,可患者的足尖下垂,鞋尖全磨掉了,更不可能达到康复锻炼的目的。 走路的姿势不正确,走路不稳,患者容易跌倒,此其一。其二,关节损伤、肌肉拉伤的机会多,反而增加卧床时间,也让患者痛上加痛,丧失康复信心。最重要的是,中风后得重建大脑神经运动模式,给大脑设定错误的运动程序,即便未来运动能力提高,错误的走路姿势也难再纠正。 医师建议:会走才多走 步态能维持身体的稳定性,保护髋关节,避免行走对身体的损伤,这叫正确的走路姿势。必须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的能力状态,设计动作。在此前提下,多走走多练练没关系,只要自己不觉得劳累就行。中风患者的行动能力受限,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功能性点刺激等理疗手段实现这个目标。若走路姿势不正常,条件受限缺乏专人指导,也需要行走活动,但每天的活动量不要超过三小时。 误区二:大病后要静躺调养 有人着急锻炼,但也有一些人奉行“静养病”的观点,可惜越养越差。现代康复医学认为,适度的运动对重塑大脑功能极其重要,必须通过早期运动刺激大脑的神经功能。 肌肉力量可在运动中得以增强。如果患者卧床过久,诸如感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性、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都有可能出现,且卧床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这不仅增加治疗难度和费用,还可导致患者终生卧床不起。例如:痉挛是中风患者几乎都会出现的,表现为一只手的手肘弯曲在胸前,手臂仿佛挎着篮子;一只脚走路画圈前行。及时做一些康复锻炼,这些症状就能缓解,甚至完全消失。 康复锻炼不仅得锻炼肢体,更加重要的是锻炼心肺功能,预防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中风患者的心肺功能特别弱,静躺着不动,心肺功能萎缩,会促进肺炎这个足以致命的并发症发生。 医师建议:康复锻炼越早越好 不同患者康复方案各异、效果不同,但毫无疑问,早干预的效果肯定比晚干预好。中风病情稳定后48小时可介入康复锻炼。业界有个说法:中风发生后躺一个月,后遗症、并发症要让康复科医师忙六个月。若一年后再做康复训练,虽有效果,但受益更打折扣。 误区三:急于求成,想缩短康复期 中风康复是个漫长的过程。根据神经受损程度,轻者最少得康复2~3个月;程度重、重要部位损伤者,康复时间常以年为单位计算。切不可操之过急。 即使在医院做康复,也不建议患者一直住院。间断性地入院做治疗,不仅更经济,治疗效果也更佳。因为人对同一部位的反复刺激会感觉到麻木。在院的康复治疗一般14天为一个疗程,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直到患者在没人辅助或少辅助时能获得日常的运动需要。之后患者在家自行做康复锻炼,没半个月随诊一次,知道医生判断不需要回来治疗。 医师建议:锻炼量力而为 锻炼必须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遵循少量多次的训练康复原则。以活动后不疲劳为原则,以第二天不会精力差、身体酸痛为宜。要强调的是,患者要做好心理准备,不可能百分之百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 误区四:排斥用拐杖、轮椅 一旦使用轮椅、拐杖等辅助工具,就代表自己没有用!这是许多患者内心的痛,怕他人投以异样的眼光。其实,适当且正确使用辅具,可避免二度伤害,也能大大拓展活动范围。 中风后行动能力稍好者,可以用拐杖辅助行走;无法把握身体平衡的人,可以用四个轮子的助行车,缓缓挪动步子;瘫痪在床的患者可以借助轮椅活动。 有的家属认为,老人没活动能力,轮椅没多大作用。这是误解。轮椅扩大了卧床这的活动范围,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康复,也能减轻家人的护理负担。常推老人出门晒晒太阳,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患者若脱离社会,更容易有情绪问题。常在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心情也会愉悦很多。 医师建议:学习正确用辅具 康复的最终目标正是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不妨常用轮椅推卧床老人出去活动。活动时,给老人听听音乐,看看老照片,表达能力有问题的老人,可借助写字板辅助交流。这些对康复都大有裨益。 有些老人家虽能行走,却因关节疼痛走不远,或是身体实在太虚弱,走起路来特别费力,这时千万不要不服老,不肯坐轮椅。 责任编辑:靳汝钰 摘自:《家庭医生》20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