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了全覆盖,农民也有养老金可领了;今年人社部再次下发通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将实现“十连涨”,企业退休职工的钱袋子又可以鼓一鼓了,多数经历了“十连涨”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幸福感也随之增强。然而,与此同时一场“养老金如何并轨”的争论也已上升到了白热化的状态。 现如今正在运行着的养老保险体系,正面临着不得不改的境况。但如何改又需要慎之又慎,需要协调并照顾到各方利益。 从17年前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至今,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从无到有,到基本实现全覆盖,一路走得不容易,但显然,制度缺陷、安全隐患等等已让它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当前民众的养老需要。根据某网站统计,35岁以下的中国人,有31%认同自我养老,这个数字是认同养老金制度的近一倍。这从某一程度上说明,年轻一代对养老保险制度信心不足。这是一件遗憾的事,但相对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它预示着,养老保险体系只有一条路可走:改革。 养老保险体系的先天不足 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就背负了一笔巨额债务。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启了全国规模的养老保险体系,自此,中国人开始接受一个新的概念“政府来养老”。 国家制度意义上的养老金的出现,本意很简单。政府担心民众在年轻时挥霍收入,退休后无钱养老,强制对民众工资的一部分进行储蓄,到达一定年龄后才能支取。这种制度下,人们多劳多存,少劳少存,既不应该出现所谓的“空账”现象,假若投资得当,连通胀的风险也可避免。但可惜的是,1997年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两个先天 不足,这就为如今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了隐患。 其一,养老保险制度的起点不是零,而是巨额负债。1997年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中国正面临着国企下岗大潮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数千万本应由国有企业支付养老金的下岗工人被以低廉的价格买断工龄,剥夺了国企员工的身份,变成了需要向社会养老金获取退休金的“社会人”。这部分人工作期间并没有进行养老金的缴费,但退休后需要从养老基金中支取养老金;此外,1997年正在工作的中年职工,在此之前也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这个人群相比前部分人群更为庞大。对于这部分人,国家的解决办法是将其过去的工龄视为缴费年数,按照养老保险制度也为他们设立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同时为了弥补他们个人账户的积累不足,还为他们设立了一笔过渡性养老金。如此,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就注定了一笔巨额负债将背负在此后缴费的劳动者身上。 其二,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养老金支付模式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一般来说,养老金运行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收现付制,即退休人员当期的养老金由正在工作的劳动者上缴所出;另一种是个人账户制,即每个人工作时上缴的养老金存入到自己的账户,退休后再从自己的账户中支取。两种运作方式各有优劣。1997年,我国在设计养老金方案时选择了两种方式的结合即统账结合的制度。雇主缴纳个人工资的20%进入统筹账户进行现收现付式的社会统筹,这部分钱会被当期支付给退休老人。而个人上缴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进行积累,退休后按月支取。 可现实是,因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在巨额负债上的,统筹账户的钱在支付养老金时捉襟见肘,于是,官方对个人账户的部分采取了“记空账”的方式,即个人账户中只有账目,没有现金,这部分现金则被挪用到统筹账户中用于当期养老金的支付了。因此,我国事实上采取的是100%的现收现付制,而空账便来自于被挪用的个人账户部分。这种现收现付制的一大缺点,或者隐患就是,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给付将受到经济增长或者工作人口稳定的影响。一旦经济增速减缓、停滞、失业率上升或者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起来,正在工作的劳动者缴纳的养老金就会变少,这就直接导致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给付水平下降。以致有学者将这一制度称为“庞氏骗局”:一旦下家不足,骗局就会崩盘。 养老金“增值与安全”的两难 一边是为保安全的“合法亏损”,一边是入市的风险,取舍很难。 关注养老金资讯的“家”人可能会有个疑惑,为什么媒体一会儿说养老金空账多少多少亿了,一会儿又说养老金结余多少多少亿了,到底这养老金是缺还是多呢?其实这并不矛盾,或者说看完上一篇文章,您心里就已经有答案了。空账是相对于个人账户没有做实来说的,结余是相对于该年度现收现支后社保基金的结余情况来说的。 据财经部网站公布,2012年我国社保基金滚存结余已达到了3.7万亿元。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的隐患,这么一大笔钱如何使用才是正道呢?这又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为保证数额巨大的结余养老金的安全,财政部等单位出台政策,严禁养老金入市,因为一旦出事,无人能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可如此就安全吗?答案应该也是否定的。如此巨额的闲散资金每天都在面临着利息的损失,虽然放在银行或者购买专用国债具有一定的收益,但这个收益根本抵御不了通货膨胀。学者郑秉文曾经预计,若不投资,未来十年,我国将损失20亿元的社保基金收益。此外,闲置也很容易带来管理风险,虽然中央几次三番重申,社保基金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但面对巨额资金,缺少建设资金的地方政府挪用社保基金的案件层出不穷,甚至成为了官员下马的重灾区。一边是为保安全的“合法亏损”,一边是入市的风险,如何取舍,其实国家也很难。 2012年的社会保障国际论坛上,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曾建议,要求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的20%进入社保基金,与此对应的数据是,2011年,央企上缴的千亿元利润中,只有20亿元划拨进了社保基金。社保向国企要钱其实是有理论依据的,当年国企改革,国家将国有经营性资产划给了国资委,把对中老年职工的养老金权益负债留给了人保部门。这些年,国有资产收益增长规模远远大于养老金“负债”规模。因此,国企拿出利润的一部分来补贴全国职工的养老金,是理所应当的。这就让我们自然地想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提到国有资本的改革时有一条说,“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这也许是对这一理论的回应。 养老保险制度背后的各种吐槽 旧思维下制定的制度注定经不起时代发展的检验。 虽然国家每年花在养老保障基金上的财政补贴数以千亿计,但养老保险制度仍被民众甚至很多省份吐槽。原因何在? “贫者愈贫”:“养老金双轨制”无疑是这几年出现在民众口中的高频词汇。特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企业退休人员采取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导致养老金待遇出现较大差距。先不管这一双轨制的历史根源,其实,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远不是双轨制这么简单,而是还涉及到军队、农民、个体、城镇无业人员等等阶层的多轨制。其中又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机关事业单位层、企业层以及农民、个人就业人员与非正式就业人员层。那么这三个层次的区别何在呢? 简单从待遇上来说,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机关事业层工作人员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养老金替代率(即退休之后拿到的钱与在职收入的比率)在80%以上;城镇企业职工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从社保拿钱,养老金替代率在45%左右,有的甚至低到了30%的水平;而一个农民如果按个人收入的4%的费率缴纳养老保险,到60岁退休,他的基础养老金加上个人账户养老金之和的替代率只有23.5%左右,几乎不可能满足生活所需。 此外,国家目前对三个层次的财政补贴也存在差距。机关单位就不用说了,完全由国家财政拿钱。2011年,包括农民在内的整个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得到的财政补贴是778亿元。而企业职工养老基金得到的则是约2072亿元。 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越处于社会底层,养老保障越弱,退休后拿到的钱越少。直白点说就是“贫者愈贫”。 “劫贫济富”:前面文章中提到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当初之所以实行这样的制度,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个制度有一个优点,可以进行横向统筹,将养老金资源在收入不同的人员、区域和行业内部进行流动,使得养老金有着“互帮互助”的社会功能和进行“收富济贫”的二次分配功能。然而这套制度运转了十几年后,很多预想中的制度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反倒讽刺性地出现了负面结果即“劫贫济富”。 因为现收现付制是在人员基本不流动的国企思维下制定的,当流动人口增多时,负面作用就出现了:因为目前养老金没有实现全国统筹,养老金就被从穷省带到了富省,从中西部带到了沿海。通俗点说,就是大批流动打工者在富省缴纳养老保险,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穷省领养老钱。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的数据,2010年我国东部12个省份共流入人口5979万人,流出1765万人,而流出流入的差额,给这12个省份带来了323亿的养老收益。让中部9个省损失了近240亿的养老金积累。对于劳务输出大省安徽、河南、四川这样的地方而言,养老金现收现付制度无疑成了让他们两头吃亏的制度。 养老金改革的关键点 改,一定得改!但哪是牛鼻子得分清。 对现有的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呼声很高,其中最响的莫过于“养老金并轨”与“做实个人账户”。为此,高峰论坛研讨之、电视报刊论证之、街头巷尾讨论之、网民群起声讨之……但改革真正的关键点与难点却关注度不高,那就是“基本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基本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如果实现了,推进“养老金并轨”,实现养老金增值,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等等的环境就会有利的多。那么何为基本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如果实现不了会有什么问题?实现的阻力又有哪些呢? 所谓统筹,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统一筹划养老保险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的制度。通过上面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地区分割统筹的状态。仅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陕西、青海、西藏等7地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绝大多数省区还停留在建立省级、地市级调剂金阶段,个别省还未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就更谈不上全国统筹了。 其实国家当初建立保险制度的时候,之所以建立统筹账户,就是想通过这个账户二次分配用的,个人账户才是用来体现收入差异的。但现在的情况是,一些老的工业城市,退休职工多,缴费者少,造成“收不抵支”;而一些新兴经济城市,如深圳,缴费人多,退休职工少,养老保险基金出现很高结余。因为没有实现全国统筹,国家无法动用养老金结余省份的钱对亏空省份进行补贴,也无法统一管理统筹账户。这就导致了不同省份养老金执行标准的差距,也让亏空省份的缺口隐患难以消除,更让养老金的异地转移困难重重。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要实现全国统筹确实不容易,因为这牵扯到中央与地方的博弈,牵扯到地方的经济利益等等方面。虽然《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国统筹,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了全国统筹的目标。但全国统筹迟迟没有实现。这是因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基金结余多,担心结余资金会被中央平掉;年轻的工业城市,实际缴费率低,担心一旦全国统筹,缴费率要提高,企业劳工成本也会上涨;另外,部分养老金水平较高的地方认为,实现全国统筹,势必拉下当地居民现有的养老金待遇,对当地银行的存款会造成影响;还有一种看法是,全国统筹后,中央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权力过大,会造成新的风险…… 但不管面临什么样的阻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方向不会变。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在“2015年,实现全国统筹”。现在还有2年多的时间,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的时候,越拖延,改革越难。我们拭目以待。 深圳养老金改革试点的启示 养老金改革下一站:机关事业单位或许不再是铁饭碗。 其实,不管当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如何,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关心的,大概还是改革的方向,以及其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特别是当前讨论最多的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这个我们或许可以从深圳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作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试点省份深圳,前不久经过详细的测算和调研,已向上级部门提交了一套关于“中人”改革的完整方案,一旦决策落地,就能实现养老金双轨制的彻底破冰。 所谓“中人”,即在职委任制公务员,目前深圳市这样的人员大约有4万名。这个群体就是深圳公务员阶层中最核心的群体,也是民间舆论场中所谓养老金双轨制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深圳这一改革真正实现,将给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向全国推广带来极大的示范效应。 作为试点省份,2007年,深圳开始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工作,并且为聘任制公务员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的养老保障模式,此举实际上实现了聘任制公务员与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但在当时仅仅是试点。2010年2月,深圳在全市行政机关全面启动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新进入行政机关公务员一律实行聘任制,跟企业一样,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会养老保险。2012年8月,改革推广至深圳市各事业单位。 我们看深圳改革的过程就能明白改革的逻辑。从2007年至今已经近7年,改革才进入实质阶段,一方面说明,即使是特区,改革过程一定也受到很大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改革稳步推进,没有造成很大的社会动荡。再看改革思路,深圳采取的是先试点再由易及难的方法,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平稳过渡”。从2010年开始,“新人新办法”,新进公务员一视同仁,不会引起太大抵触,所以很多参加国考的人感叹深圳公务员的所谓铁饭碗的成分不是那么足了。其次,再将其扩展至事业单位,对这部分人群深圳留了四个口子,即有四种人豁免改革,这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现在,深圳改革终于要深入到最核心也是最难的部分了,那就是在职委任制公务员群体。可以预见,经过层层铺垫,经过数年的改革经验积累和舆论的造势,这一改革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深圳养老金改革的路径和过程证明了改革的艰辛,也生动地演绎了一个改革如何启动、推广到深入的过程。它还证明,很多改革,即使是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只要执政者敢改、会改,就能够取得改革成效。 但同时,它或许也在某个程度上印证了当前关于养老金并轨方向的倾向。养老金并轨更多的是制度上的并轨,而不是去拉平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人员的退休金水平。 结语:针对国家已经确定的养老金改革的方向,我们不妨猜想一下若干年后养老保险制度下的情景: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实现,空账现象得到控制,个人账户逐步做实,全国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的发放得到保证并真正实现公平意义上的二次分配,异地社保转移可轻松实现;提高养老金替代率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普遍兴起,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账户的积累或者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上;机关事业单位不再是铁饭碗,普遍实行聘任制,统一纳入养老保险制度,但会通过设立职业年金保证退休收入;企业人员退休金继续连涨;具有保障养老性质的金融产品及保险会越来越多,现如今在职的中青年不再仅仅依靠养老金养老,而是会同时选择购买这些金融产品或者保险应对未来的老龄化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