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转换、山河更替。开国伊始时,当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来到天安门广场的英雄纪念碑下,向百年来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牺牲的千万烈士献上花篮后,缓步走下汉白玉台阶,环顾秋日北京城上空洁净辽远的蓝天,聆听一回穿云而走的鸽哨,还有那些系着红领巾、脸上洋溢着幸福笑颜的孩子……他们突然想起了什么:战火与血泪的交织,冲锋与厮杀的呐喊真的渐行渐远了。虽然这一代人不会忘记为人民革命牺牲的英雄业绩,但是明天的中国需要更多、更新的典型和样板,以激励振奋人心民意继续前行。 中华民族潜意识中有一种深深铭刻的榜样情结,历经千百年不能淡漠散去。这是一种超越宗教、政治、理想、人情,并且凝聚力量的民族精神,承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景。同样,和平时期亦应有英雄辈出的时代情怀。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在“文革”前短短的十几年中,中国的社会大舞台上英雄辈出星光灿烂:向秀丽、王杰、欧阳海、焦裕禄、王进喜……但这些群星中有一个名字长久闪耀着,他就是雷锋。 雷锋出身贫寒,共和国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巨大的生活反差及朴素的感恩之情,让他满心满眼都是灿烂的阳光,也促成雷锋以极大的热情回报这个新国家和他视同至亲至爱的人民。这是一种发自内心、自然真诚的美好情感在汩汩流淌。所以,即使在思想观念发生巨大改变的今天,我们的人民仍不怀疑雷锋在风雨中送大嫂回家的那份真诚,不怀疑他从每月几元津贴里挤出、攒够100元,捐给需要的人的动机与境界。雷锋是个心里写满人间大爱的年轻人,他内心中金子一般的感恩与善良,是一个干净纯洁、积极向上社会的共同选择和道德通识。如果中国不是恰在此时推出一个典型样板,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雷锋仍会开着解放卡车四下奔波着,他仍会把津贴攒够一个数目,寄给那些和他幼年时一样困苦生活的贫家儿女,之后悄然离去…… 雷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我们的时代,一个刚刚从“天灾人祸”的“三年困难时期”走过来的国家需要雷锋这个普通一兵的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962年2月19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召开,会议安排雷锋作题为《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好战士》的报告。2月27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通过《给全体共青团员的一封信》,号召共青团员和青年,要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为榜样,掀起一个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热潮。一时间国人的目光迅速聚集在雷锋身上。 30多年后的1998年,加拿大一个相当权威的国际艺术摄影组织评选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100幅图片。雷锋头戴一顶皮毛军帽,紧握冲锋枪,雄赳赳、气昂昂站在大松树前的照片入选。这幅照片的拍摄者周军回忆道,1961年冬,《东北民兵》杂志决定拍摄一张雷锋照片作为封面,这个任务交给了周军。按计划,他想把雷锋拍成一位伟大战士,要给人一种高大、刚毅、庄重的感觉。然而,周军发现雷锋的着装与构想不太一致,特别是他戴的剪绒帽子,看起来不大气,与创作意图不协调。现场的另一位同志急忙将自己的皮帽子摘下,给雷锋换上,取景器里的造型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为了突出雷锋的形象,周军采用了仰拍的视角,把雷锋拍得更加高大。1977年,上海美术出版社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为题,出版了这幅彩色合成照片,并将原来雷锋背后的小毛松换成了黄山迎客松。 1962年8月15日,22岁的雷锋在辽宁抚顺因公殉职。当时中国青年杂志社决定编辑一本“学习雷锋专辑”。有人提出:如果毛主席能题词,会有多大的号召力啊!此建议得到大家的赞同。并很快拟好一封不长的信发出。两天以后,编辑部打电话问主席办公室的同志信收到没有,准不准备题词?办公室的同志回答:“毛主席已经看过你们的信,但没有表态。”过了两天再打电话询问,办公室的同志说:“主席已决定为你们题词。”2月22日下午3时,一阵电话铃声响起:“我是主席办公室,主席为你们的题词已经写好,请派人到中南海西门来取。”毛主席为雷锋题词的消息很快传到新闻界和有关方面,各报纷纷要求刊登毛主席题词手迹。《解放军报》得知毛主席为雷锋题词以后,又向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等常委发出信件,请求题词。因为有毛泽东题词在先,这个要求迅速得到反馈跟进。同时中央书记处专门开会研究,决定由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首都各大报于3月5日刊载了毛主席题词。随即,学雷锋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其实,早在学雷锋运动大规模开始之初,运用摄影手段宣传与推广雷锋的工作就已开始。当时,东南沿海的形势紧张,部队内部正在开展“大比武”运动,军事训练被特别看重。有人提出这是个不错的背景题材。于是,雷锋和战友苦练射击的照片迅速走红,其影响非同凡响。除此之外,雷锋擦拭军车、扶老携幼、补军装、参加义务劳动、读毛主席著作……场面感人、构图巧妙、曝光精当,在补拍雷锋事迹的摄影师镜头下显现出来,广泛传播开去。除去雷锋那经典传神的微笑所饱含的感染力,中国人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所独有的英雄情结和对模范人物的敬仰,让人们从未质疑照片是“补拍”的,抑或是PS的痕迹。于是,若干年后人们提出雷锋也有过穿着毛料套装、腕佩名表、骑着摩托车摆pose的“质疑”……因为人们不能“容忍”对雷锋的精神世界稍有差池的解读及演义,以至据传在“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大本营”西点军校也挂出雷锋的照片,也号召美国大兵学习雷锋服从指挥、不怕牺牲精神的消息。在中国人民心中,雷锋是圣洁和高尚的,与之相关的人与事都不能有一丝的瑕疵。因为这个情结不能改变动摇,连在雷锋车祸事故中成为肇事者的乔安山,也久久生活在晦暗的阴影里,沉陷在歉疚自责中,多少年都难以解脱。 从“政治高烧”的狂热中艰难走出,中国人和雷锋一起回到冷静与理性里,让雷锋走下神坛变成普通人之后,他离我们更近,仿佛就是茫茫人海中绽放的一抹纯真微笑,就如无垠荒漠中的一棵绿株,就像大千世界中的一次寻常感动。于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雷锋,他对未来的美好幸福同样渴求,他朦朦胧胧的青葱岁月里,也有常人一样的男女之恋,也有爱情的追逐与启蒙……直到今天还有人追问:这是真的雷锋吗?与我们被灌输、刻下的雷锋印迹相比,到底哪个更真实、更可爱、更可信?我们又应以哪个雷锋当做“模板”重塑中国精神?当然,我们也应该扪心自问:今天,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究竟是什么?比如民间语文中“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说法传递着什么意境?比如3月5日那天,敬老院一连来了8拨人打扫卫生,老奶奶的头发被反复洗了9次,可后面还有人等着接续“学雷锋”。此时,雷锋离我们真的很近了吗?或者他仍被厚厚的雾霾隔在远处,有待于我们认真看清、读懂。雷锋只是一个人的名字,雷锋精神才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