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和年轻人有什么区别?问一个问题也许就能见分晓。如果让您出趟门只能带两样东西,您会带什么?老年人大多会回答,钥匙和钱,而年轻人大多会回答,手机和银行卡。这两种回答其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钥匙和手机的不同,代表老年人与外界的沟通是内卷化的趋于保守的,因为钥匙是回家用的,而年轻人与外界的沟通是发散式的趋于开放的,因为现在的手机已不仅仅作为打电话用,而是基本上相当于一台使地球成为村庄的电脑了;钱与银行卡的不同,代表老年人的消费方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纸币、柜台来实现购物和金融业务;而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已经转移到了网上购物和网上金融业务。 所以,以前我们经常说的“只要心态不老人就不老”的话也许得改改了,一个人年轻的标志,不仅在于心理上的年轻态,还在于生活方式上的年轻态,否则一个问题就露怯了。 做“您老到都不会‘生活’了吗?”这个特别策划以前,《家》刊编辑在开编前会的时候,曾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所有的编辑都认为《家》刊需要做一个引导“家”人适应新时代生活方式的策划,但所有的编辑又都对做好这个策划没有信心。因为,虽然大家铁定认为如果“家”人拥有了适应这个时代的一些生活方式,“家”人的生活会迅速升级,变得更有乐趣,更便捷,更丰富,但大家更担心,“家”人会固守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因为不愿意接触新事物,惧怕或反感新事物而导致整个特别策划成为无用的废纸。 最终,在经过2个小时的讨论以后,《家》刊编辑用两个理由说服了自己,决定做这期的特别策划。其一、《家》刊的定位就是引领老年新生活,做老年人身边的晚年生活专家。既然认为这种“对适应时代的生活方式的倡导”是有益于“家”人的晚年生活的,那就不该瞻前顾后,而是尽可能地让“家”人去认可,去接受;其二、做杂志的策划难免会放哑炮,也许这期策划得不到某些“家”人的共鸣,但我们有责任让“家”人知道他的生活可以发生哪些改变,即使对他们的生活仅仅起到一丁点的推动作用,也会让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 所以,本期策划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家”人,在我们当前的生活方式以外还有另外一种以电脑、网络、手机等为媒介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会让我们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您不妨试试。 您会省钱吗? 省钱谁不会?有些“家”人要说了,对于咱这些从穷日子过来的一代来说,那句“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的话,是咱花钱的首要原则,至于怎么省钱?那道道更多: 买菜别去超市,最好去早市,新鲜还便宜,一斤萝卜给他杀下几毛钱来,一天都畅快; 到超市里买什么?特价鸡蛋!外边4块2一斤,超市3块8,排半小时队就能一斤省4毛; 出门坐飞机?不不不,机票多贵啊,坐火车能到就别坐那洋玩意; 一件衣服几百块?烧包吧,穿儿女剩下的就挺好,高档商场那都是骗人的; 到饭店搓一顿?那一盘土豆丝成本不到一块,他要10块,谁想挨坑谁去,反正我不去。 您真的会省钱吗? 中国还有句俗语叫“大头不算小头算”。您知道吗?就在您为一个月省下的那100块买菜钱沾沾自喜,过着不下馆子、不旅游的苦行僧生活的时候,您的很多同龄人正在用新时代的省钱经享受生活。 讲述人:张欣 年龄:68岁 省钱经:打折机票让我畅游国内外 张欣是位旅游达人,对于已经退休在家,靠每个月雷打不动的那点退休金过日子的她来说,如何玩得好又花得少成了她近些年下功夫琢磨的事儿。这一琢磨,还真整出成果来了。近些年张欣也不跟团,自己出门儿,国内就不说了,美国、欧洲、东南亚游了个遍,花的钱是跟团的一半或者更低。问她其中的奥妙,她会挺骄傲:靠网络和网银(网上银行)啊。 张欣告诉我们,会玩不能光有玩的想法,还得有玩的办法,有玩的知识技能。就拿出行工具来说,都觉得飞机票比火车票贵,可她每次出门买的飞机票都比火车票便宜。这是因为网上订购机票的网站大都会推出一些打折机票,掌握规律,提前预定,然后通过网银网上付款后,就能买到价格非常优惠的机票。张欣就曾通过这种办法往返北京和日本东京只花了1千元,往返北京和德国柏林只花了3千元。国内就更便宜了,从青岛到上海,张欣只花了99元,要知道坐高铁的话二等座都要500多。 认识张欣的人都很羡慕她的旅游生活,觉得她的生活难以复制,可真的有那么难吗?张欣说:其实,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张开通网银的银行卡就ok了。 讲述人:陈艺龄 年龄:58岁 省钱经:网上商城让我尽情购物 陈艺龄在老友们的眼里是个很时尚的人,这不仅仅是指她的外表得体、大方,更多的是指她总是资讯很灵,总是能花最少的钱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东西。比如,人家去理发店烫个头得花300块,她去同样的地方只花150块;人家在商场买的品牌家电、衣服花了几百、几千块,她买的相同的又打了7、8折,而且,隔段时间,陈艺龄还会叫着老友,或者带着小孙子到一些有模有样的饭店搓一顿,同样一顿饭,人家人均上百,她总能人均几十就搞定。按理说,陈艺龄退休金也不高,可她的生活怎么就过得这么省钱又有品质呢?陈艺龄告诉我们,网上购物更划算。 陈艺龄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从网上买不到,大到家电,小到针头线脑,贵到国外的奢侈品,便宜到一袋正宗的重庆火锅底料,你想买啥,即使门口的超市、商场没有,网上也肯定有,而且网上不仅有,还会更便宜。为此,陈艺龄总结了一套购物省钱的办法: 如果你在商场看中的东西,你觉得价格有点贵,那么,你最好先别掏腰包,而是把商品的品牌和型号记下来,回到家以后,登陆淘宝、或者京东等网上商城,把商品的品牌和型号输入搜索一下,就会看到网上不同商家关于这一产品的价格,保准有比商场里便宜的。陈艺龄说,对于会网购的人来说,商场基本上已经不是买商品的地方了,而是体验商品的地方,真正购物的地方是网上商城。按照这个办法,陈艺龄家的家用电器、家居用品,包括身上穿的衣服等等都是从商场先看,再到网上去淘货,一年下来,省下的钱数非常可观。 此外,陈艺龄还爱逛网上的一些团购网站,比如淘宝网的聚划算、拉手网等等,这些网站每天都会推出一些可以网上团购的产品或者服务,吃的、穿的、用的,包括影楼、理发店等等的服务都有,陈艺龄之所以可以花很少的钱去吃大餐、做发型,就是在这些网站上团购到的优惠。 如此来看,陈艺龄的省钱经比起我们大多数人靠嘴皮子讨价还价来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吧?也许有的“家”人要说,这好是好,可我们不懂网上购物这一套啊!这很难吗?陈艺龄摇摇头,太简单了,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张开通网上银行的银行卡就ok了。 您会“省事儿”吗? 先说一件发生在《家》刊编辑身边的事儿。前几天《家》刊一名年轻编辑吃完晚饭正坐沙发上看电视,隔壁张大爷急匆匆地过去敲他的门。“咋啦张大爷,这着急上火的?”“你快来帮我看看吧,我这电视好好的,看着看着就没信号了。”《家》刊编辑小区居委会最近在搞年轻人和老年人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家》刊编辑和对门的张大爷自然就被结成了对子,一有什么事,张大爷不给自己孩子打电话,总是第一时间去敲他的门,这让他经常感慨:近亲也不如近邻啊!放下手里的遥控器,《家》刊编辑来到张大爷家,检修了一下电路,没问题,机顶盒也没问题,到底怎么回事呢?一拍脑门他想起来了。“张大爷,您这有线电视费是不是到期了?”张大爷找出去年的缴费单子一看,可不是吗,怪不得人家把信号给掐了。“这可怎么办?马上就放《老有所依》的大结局了,我看不成可怎么办?都这么晚了,人家缴费的营业厅早就下班了,也交不上钱了……”张大爷遗憾地在那直跺脚。“这有什么难,我给您从网上交上不就行了。”“网上能交有线电视费?”张大爷半信半疑。“当然。”不过5分钟,《家》刊编辑登陆自己的网上银行,给张大爷续上了费,接着,电视就有信号了。张大爷激动地简直用崇拜的眼神看着《家》刊编辑,“太神奇了,怎么这么方便啊?”“这一点也不神奇,哪天我教教您。”“好好好”,张大爷喜笑颜开地把《家》刊编辑送出了门。 接触的老年人多了,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都说人到老年一大优势是“有闲”,可这“闲”有些时候并没有被用到提高生活品质的事情上去,而是被一些零头巴脑的琐事给占用了。比如,银行柜台前排队等候的大多是老年人;医院窗口前排队挂号的大多是老年人,水电费、电话费、煤气费等等缴费站前面排队的依然大多是老年人。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在排队这样无聊的事情上,是因为老年人太闲了吗?显然不是,是因为不少老年人都像张大爷这样,除了到指定营业厅排队办理业务,不知道还有其他的什么便捷方法。 而现实是,办法不止一种,比如说挂号,现在不少 大医院都开通了网上挂号服务,只要登陆相关医院的网站,在线预约就行了,这就免了我们一大早起床赶公交车排队挂号,还不一定能挂上大专家的辛苦;比如说买火车票或者查询火车车次和余票情况,不需要我们跑火车站或者火车票售票点,只要登陆12306铁道部火车票订票官网就可以在线查询和订票了。而像缴电话费、水电费、有线电视费、学费等等项目,就更不用去指定营业厅排队了,只要登陆网银就可以在线缴费了…… 以上种种不出家门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很难完成吗?当然不,“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张开通网上银行的银行卡就ok了。” 您会使用手机吗? 说到手机,这上个世纪90年代还叫大哥大,只出现在少数人手里的家伙,现在几乎人手平均几个了。可您会使用手机吗?针对这个问题,《家》刊曾问过身边不少“家”人,结果,大多数“家”人对手机的使用,还停留在打电话和收发短信方面。其实,现在只需花几百块钱就可以买一部智能手机了,而一部智能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却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那么,啥是智能手机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智能手机就相当于一个便携的普通手机+电脑。那智能手机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就见识一下,我们的“家”人陈全是怎么来玩手机的。 陈老师今年60出头,喜欢新生事物,喜欢摄影,经常自驾外出采风,他接触智能手机不长时间,却已经成了智能手机的忠实粉丝,总是鼓捣身边的老友把旧手机扔了换成智能的。别说,还真有几个老友经受不住他的诱惑成了智能手机一族。陈老师为什么这么钟爱智能手机呢?用陈老师的话来说是,越玩越有玩头。 智能手机等于功能无限大:陈老师说,喜欢智能手机,是因为它可以下载很多软件,所以,理论上讲它的功能是无限扩展的。比如,陈老师每次出门采风,不用带自己曾经花几千块钱买的导航仪,只需要使用手机里下载的最新导航软件就可以顺利到达目的地;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摄影,陈老师不用找电视看天气预报,使用他下载的“墨迹天气”软件,就会实时显示所在地方的天气情况,还会显示几点日出、几点日落,这对以往为了拍日出晚上不敢睡死,隔段时间要睁眼看看天亮不亮的陈老师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智能手机节省话费:陈老师说,自打换了智能手机,每月都能节省几十块的话费,因为陈老师和朋友换成了微信交流。什么是微信?简单来说,微信就是可以安装到智能手机里的交流工具,和QQ类似。如果双方的手机都安装了微信,就可以使用微信相互语音聊天、甚至可视通话了,而费用方面只有少量的网络流量费,比起电话费来是小巫见大巫。所以,自从微信问世以后,移动和联通就恼了火,因为微信把他们的生意给抢去了。 除此以外,智能手机还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出门在外,用手机订个火车票、酒店,查询个什么信息非常方便;至于普通手机都有的拍照、摄像功能,就更不在话下了,而最方便的是,拍了照片以后还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网络给老伴、子女发过去。 陈老师说,一提“智能手机”四个字,身边的老友就会摆手,觉得自己手里的老年手机就挺好,字大看着方便,能打电话能发短信的就行了,那么高科技的玩意自己可玩不了?真那么难吗?陈老师说,当然不,“智能手机”在使用方面完全可以换一个名称叫“傻瓜手机”,正是因为太智能了,所以基本不用学,拿过来戳几下就会了。 让您不会“生活”的障碍是什么?看看我们身边的榜样吧 以上文章中所举的我们身边的“家”人的例子,是不是让您对网络生活跃跃欲试?对于网络生活,《家》刊曾面向“家”人做过一项关于对网络、手机等新生事物的使用状况的调查,在接近5万个调查样本中,有超过半数的“家”人已经会或者想要学习使用网络、手机等新事物,但也有相当多的“家”人不愿意接触网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的生活就不错,劳什子去学那个干什么? 2.如果需要网上办理什么事,不是有孩子吗?让他们给办就行。 3.不相信这些新科技的东西,别再因此被骗喽。 4.太难了,孩子不耐烦教,自己学不会。 如果正在看本期策划的您也不愿意接触网络生活,且原因是前三个,那么《家》刊想说,网络、智能手机其实早已不是新鲜玩意儿了,之所以我们还把它当成新事物,是因为我们已经离这个时代太远了,使用他们只是让我们从落伍变成大众化而已,是让我们的生活为之改变而已。如果您想晚年和您的晚辈们有更多共同语言,和这个社会能不脱节,您的晚年生活能更多彩,《家》刊还是建议您学习并使用它们;如果您没接触网络生活的原因是第4个,那《家》刊建议您平时多到“家”网www.lgbzj.com看看,并参加《家》刊与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联合举办的“老年数字化生活畅享行动”,我们将免费开办课堂,让您畅享数字化生活。 如果您依然对数字化生活抱有思想上的距离感,那就看看我们身边的榜样吧,如果他们这么大年纪都行,您没有道理不行。 姓名:张博 “家”网网名:张守勤 年龄:91岁 张老从80岁开始学上网,从对着字母表一个个地往电脑上敲字,到买专业电脑书籍研究,再到请“家教”来教自己电脑技术。张老从一个零基础的门外汉成为了精通flash(动画)制作的网络高手。现在连儿孙辈不懂电脑技术都得请教他,而且沟通无代沟。 姓名:胡振英 “家”网网名:明湖秋月 年龄:81岁 都说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对胡老师来说,那就是真实的。摄影、老年志愿者、老年大学等等各种能在“家”网上报名参加的活动,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活动完之后,胡老师总是第一时间把活动的精彩瞬间传到网上,让那些腿脚不便的朋友们在家上网就能知晓这些活动。“从线上到线下,再从线下到线上”,胡老师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通过网络为自己的晚年生活酿得甜蜜。 姓名:李汉玲 “家”网网名:霞光 年龄:81岁 过去人们曾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李老师却是“年过古稀也要学”。74岁那年,李老师开始到省老年大学学习摄影,为了适应单反摄影的需要,在参加了老年大学计算机基础和photoshop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个人买教材坚持自学了CS3-CS5的教程。2009年更是以“奔8”的年纪加入了老干部之家摄影俱乐部,并取网名:“霞光”,成为“家”网的活跃分子。活到老,学到老,活得优雅有品位,是李老师晚年的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