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漂族”现象,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 中青报这样定义“老年漂”的概念:很多父母由于担心子女在外生活无人照顾,或者想帮子女带孩子,选择离开家乡,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这样的老人被称为“老年漂”。 广西健康心理咨询中心曾对近一年来前来咨询的“漂”族老人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78.5%的老人都是被动地选择“漂”。 “老年漂”,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他们所面临的是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不习惯、社会网络的缺失等种种问题。很多“老年漂”也因此陷入精神困境之中。
一个“漂族”老人的一天 邓洁去年5月刚刚退休。退休前,她是广西桂林市一名中学教师。 邓洁其实很享受退休生活:上午打扫卫生,下午搓搓麻将,晚上打打太极。她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退休生活:“简单、充实、快乐”。 但是,这种逍遥日子只维持了6个月,小外孙就“呱呱坠地”了。于是,邓洁的生活就只剩下一个重点——带外孙。 3个月后,休完产假的女儿要上班,邓洁就追随女儿来到女儿的工作城市南宁,从此过上了忙忙碌碌的生活。 上午7:00忙得像陀螺 邓洁起床了。其实,即便是晚上睡觉,她心里也装着事,总担心自己起晚了,因为趁着小外孙还在睡觉,她能干很多事。比如,洗衣服、准备早饭、拖地,如果还有时间,她还会跑一趟菜场。 小外孙睡得晚,也起得晚。7点50分,女儿的房间就传来小外孙“咯咯咯”的笑声,邓洁嘴角浮现出一丝笑容:小家伙醒了! 看到外婆,小外孙便开心地朝邓洁扑扇着双手。眼前的这个小家伙总能触动邓洁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让她心甘情愿地去付出。于是给小外孙穿衣服、把屎把尿、换尿布、喂奶、洗脸……一切收拾妥当,已经是一个小时以后的事了。 上午9:00带外孙外出溜达 每天上午,趁着阳光还不是那么强烈,邓洁都要带小外孙去外面遛一圈。 事实上,这个小区有不少孩子,而很多孩子身后都有一个“漂”着的奶奶或者外婆。每天,大家都会带上孩子聚在门口的一块空地上,聊聊天,也交流一下带孩子的经验。 今天,有位奶奶向邓洁抱怨:自从来南宁带孙子,两年时间,自己整整瘦了10公斤。 老人说,来了南宁,整个人就被“绑”住了,每天的生活就是小区、菜场、超市三点一线,不断地重复,让人“憋得慌”。 老人的这些酸楚,邓洁何尝没有体会?她内心又生出些许感慨来:其实这段时间,自己的白发也增了不少。 中午12:45外孙睡了,才能眯会儿眼 中午女儿女婿不回来吃饭,邓洁就一个人随便解决一下。超市买的速冻饺子,煮熟了凑合着就是一顿。对于邓洁来说,中午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 小外孙已经会爬了,很调皮,稍不注意,就从这个房间蹿到那个房间。小家伙还尝试着站起来,只要找到可以支撑的点,他就扶着摇摇晃晃地站起身,然后一个重心不稳,就摔倒在地。 这让邓洁很担心,她很少让小外孙离开自己的视线,即便是捧着饭碗的时候。 邓洁有午睡的习惯,但是这个习惯现在也被“剥夺”了。每次只有小外孙睡了,她才能勉强合会眼,而只要小外孙一睁眼,她就得起来照看着。 下午3:15老伙伴来电话了 手机响了,邓洁接起一听,是原先在一块打太极的老伙伴。老伙伴告诉她:“你不在,我们少了很多乐趣呢!” 挂下电话,邓洁咂吧咂吧着这话,心里微微有些泛酸。恍然间,自己离开曾经的固有生活已经6月有余。 来南宁后,邓洁因为担心外孙还小,跑来跑去不好,所以她很少回桂林。去年7月中旬,趁着一个晚辈结婚,她才回去了一趟。 有一天,她终于有些伤感地跟老伴说:“带外孙其实挺苦的。”这是这么多天来,邓洁第一次说出“苦”这个字。 下午5:30老伴来了 邓洁的老伴还有4年才退休,所以自从邓洁来了南宁,他就与邓洁过上了“周末夫妻”的生活。 老伴每周休息周四、周日。他前一个晚上开车过来,住上一天,第三天一大早,就要赶去上班。邓洁知道,老伴很不容易,因为他心里一装事,晚上就会睡不踏实。所以第三天一大早,尽管闹钟定时在6点半,但他往往6点不到,就醒了。 这天,老伴进屋没多久,就跟邓洁说:“我昨天发烧了!” 老伴说得轻描淡写,但邓洁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因为老伴身体结实,一年很少有发烧的时候。 她心疼地嗔怪老伴:怎么发烧了也不打个电话来!老伴“嘿嘿”笑笑:“没事,没事,吃过退烧药了,现在不烧了。” 其实,邓洁心里比谁都明白,老伴是不想让她担心。 邓洁是家务的一把好手,以前在家时,家务事都是她在操持。邓洁来南宁后,老伴的晚饭只能靠吃快餐解决。后来“地沟油”事件听多了,老伴就在家自己动手,往往蒸块鱼干,泡个紫菜汤,凑合着就是一顿。 老伴1.70米的身高,74公斤,这个体重已经保持了四五年。但一个月前,他说:“我瘦了,现在69公斤,更标准了。”老伴是笑着说这句话的,但邓洁和女儿女婿却半天没说话。 其实,女儿何尝没有察觉到父母的辛苦,她一直心存愧疚。小夫妻俩也曾提出请个保姆,但被邓洁拒绝了。自从她听说一个熟人请的保姆,拿自己的大脚趾让宝宝舔之后,她就早早地断了这个念想。
一对“漂族”老人的生活片断 赵良宝和吴月仙夫妇在水尚阑珊小区已经住了多年,夫妇俩是安徽马鞍山人。在北京的是他们最小的儿子。 媳妇怀孕7个月时,老两口就被接到了北京。如今3年多过去了,夫妇俩依然觉得,这座城市的生活是自己永远无法融入的。 片断一:媳妇说过的话都谨记于心 赵良宝和吴月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刚来北京那阵子,老两口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稀奇,而什么也都不会使。”吴月仙说,煤气怎么开,洗衣机怎么用,电饭煲怎么按……所有这些,都是媳妇手把手教她的。 媳妇是北京人,在老两口的意识里,总觉得是儿子攀了高枝。对于这个城里媳妇,吴月仙有种敬畏之情。只要媳妇说过的话,她都尽量记在心上。比如,每天早晚都要刷牙洗脸,孙女的衣服要放在专门的脸盆里洗,家里的四块抹布都有各自的“分工”……但是,这些“城里人”的生活习惯,吴月仙有时还是会忘记,也因而经常感到手足无措。 吴月仙还记得孙女6个月的时候,刚会爬,媳妇叮嘱她,孩子睡觉时,一定要把她放在小床上。 但有天下午,孙女趴在大床上睡着了,吴月仙实在有些犯困,就躺在孙女旁边合了会眼。许是有些累了,连孙女醒了她都没察觉,一眨眼工夫,孙女就从床上翻了下去。孙女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吴月仙心疼地抱着孙女不知如何是好。那天晚上,媳妇嘴上什么都没说,还安慰吴月仙:“没事,小孩磕点碰点很正常。”但敏感的吴月仙依然看到了媳妇眼里隐约透露的一丝不信任。 为这事,老伴没少数落吴月仙。而孙女头上的那个包,也像梗在吴月仙心头的一根刺,在那段时间,只要一看到,她的心里就隐隐作痛。从那以后,吴月仙做事就更谨小慎微了。吴月仙坦言,媳妇还不错,但是,她总觉得有种距离感。 片断二:总有排遣不了的寂寞 每天,吴月仙都会带着孙女去小区散步,一天两趟。当然,这也是媳妇叮嘱的。小区里有很多这样的老人,但吴月仙内向,不太爱跟人搭话,“而且我只会讲安徽话,只有讲得很慢,人家才听得懂。” 大多数时候,都是老两口在家里相互絮絮叨叨地聊聊在农村生活时的点点滴滴。去年4月,儿子同学的母亲也因为要照顾小孙子,“漂”到了这个小区。因为同是农村人,两个人倒有些共同话题,于是,她们经常结伴去散步,这给吴月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亮色。 事实上,每次吴月仙抱着孙女出去散步的时候,老伴赵良宝一个人待在家里就不知道该干什么。赵良宝并不喜欢看电视,在老家时,他就喜欢串门,反正村里就那么几十户人家,他都认识。 两个月前,赵良宝无意间在小区附近发现了几块闲置的土地,这让他欣喜万分。没多久,赵良宝就开垦出几块田,种上了黄瓜、豇豆等蔬菜,没事时,就跑去伺候这些蔬菜。每天,只有蹲在田头的时候,他才会觉得无比的酣畅淋漓。 片断三:终有一天要回老家 周末的时候,儿子媳妇也会带夫妇俩去逛逛商店和广场。但是,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夫妇俩终究是不习惯这种繁华生活,“人多,车多,看了都头晕”。 过斑马线时,吴月仙总觉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只有媳妇拉住她的手时,她才觉得是安全的;而赵良宝总也学不会坐阶梯式电梯,好不容易两只脚踏上去了,等下来时,两只脚又会无所适从。 老两口不止一次想回老家,可一想到儿子和年幼的孙女,又总是放心不下。于是,又一次次打消了回老家的念头。 在儿子的计划里,等过个几年,把房子换大一点,就让两老留在北京,享享清福。但是,赵良宝并不这么想,他还是决定把家里的老房子翻新一下,等孙女大了,可以放手了,就回去,毕竟“在城里生活,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如在老家时那么舒坦”。
社会学家:“老年漂”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 社会学家认为,“老年漂”现象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产物。由于现代都市中的大部分核心家庭都缺乏照料家庭、抚养幼年子女的能力,社会化的服务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只能通过扩大家庭规模来应付各种家庭生活事务。 但是,对于身处生命周期末尾的老年人而言,迁居异地的生活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虽然可以享受三代同堂的家庭欢乐,但是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户籍的限制、文化的差异、社会网络的缺失等,都让所谓的“老年漂”一族体验到了那种被连根拔起的“无根”状况。 过去,中国人都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后来也认同“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到了现在,却变成了“子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无奈选择。这折射出当代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巨大变化,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了人口的大规模“乡——城”流动,它不断冲击、瓦解着农业时代中国家庭的基本伦理与纽带,却还来不及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与文化体系。说到底,城市并没有为传统的家庭模式准备必要的空间和条件。这样的张力在“留守儿童”身上拉扯过,现在又轮到了移居异地的老年人。 因此,“老年漂”是一个需要重建生活的群体,特别需要社会的关爱,诸如公共福利政策的调整和落实,社区的帮助和关注,邻里的善意和接纳,都值得提倡,而这些或许也会让这些老人“漂”得幸福与自在些。
心理专家:让老人“漂”得幸福些 心理咨询专家认为,很多“老年漂”放弃家乡熟悉的环境,来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对于他们而言,原来的社会关系全部被打破,一切又要从零开始。 事实上,很多“老年漂”的生活大多三点一线:家、菜场和学校,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与他们发生链接的也往往只有子女的家庭,这就难免产生孤寂感。 另外,“老年漂”与子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因为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很多老人感觉为子女的家庭付出很多,因而对子女的话非常敏感。子女一句“不中听”的话就容易引发他们情绪的波动,形成新的压力感。 “老年漂”来到子女身边,即使子女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依然得忍受精神生活的匮乏。 因此,要想让老人“漂”得幸福,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的苦衷,多腾点时间陪陪父母,多跟他们交流沟通。同时,对待父母要有耐心和宽容,发生矛盾时,不要一味地指责,而应该以商量的口吻,先承认父母的功劳,再婉转地提意见,这样更容易让老人接受。 而作为老人,来到新的环境,也要有一个主动适应的过程。对子女要多体谅,有了想法就主动跟子女沟通,别等发生矛盾时才爆发情绪。要知道,大多数子女还是通情达理的。 同时社区也应该努力为这些“老年漂”创造条件和环境,比如多搞搞活动,让老人内心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更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