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看到的多是领导人在政治舞台上的风采,很少有机会了解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李瑞环,用劈柴做家具 日前,“中国紫檀博物馆馆藏珍品特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李瑞环亲手制作的17件家具正是该展览的一大亮点。据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介绍,直到十几年前,李瑞环已经是国家领导人了,家里还在使用这些家具。1999年,中国紫檀博物馆开馆,李瑞环将这批家具捐赠出来。首批捐赠家具共20余件,展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博物馆为李瑞环这组家具开辟了独立展区。1张双人床、2个床头柜、4个双门书柜、1张书桌、1把椅子、2个单人沙发和1张小茶几,展区正中还放着1张八仙桌及4把方凳,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家具,这里几乎都能见到。 1934年9月,李瑞环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县(2001年撤县设区)霍各庄镇陈家口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他曾回忆说,自己从小干过许多农活。“17岁时,我到北京做小工。一次偶然机会,我去给木工班扫刨花,当时有个木工工长叫王锡田,说我很灵巧,让我学木匠。”后来,李瑞环成为北京第三建筑公司的一名工人。 我国传统木工技法中,有个重要环节叫“放大样”,即在制作复杂物件时,先将图纸上的小样等比例放大,绘制到几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木板上,再依葫芦画瓢干活。因为费时、占地,李瑞环请教了不少人,希望能在工作中规避掉“放大样”环节。一位工程师告诉他,掌握了三角、几何、代数等数学知识,就能推算出来。1958年起,李瑞环利用业余时间,到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相关知识。 那年夏天,人民大会堂工程指挥部交给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木工青年突击队”一个重活、急活,要求务必在8天内制作一段200米长的屋顶外檐模板。当时,李瑞环是突击队队长,他知道没时间找大片空地“放大样”,硬是研究出一套木工简易计算法,一举解决这个难题,顺利完成任务。木工行内向来有“放样技术高不可攀,不放大样除非鲁班”的俗语,从此大家管李瑞环叫“青年鲁班”。在做木工的十几年里,李瑞环研究出100多项创新技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965年,李瑞环出任北京建筑材料供应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北京建筑木材厂党总支部书记。其间,他参与了沙发的设计:改进靠背设计,使靠起来更舒适;通过对支撑腿的改造,令沙发更稳固;将扶手改为全木质,色调也相应变浅…… 1966年至1971年,李瑞环被打成“走资派”,关进牛棚。苦难岁月中,他重操旧业,用扫大街捡来的树杈和别人不要的劈柴做材料,手工拼接成沙发、餐桌、凳子、写字台等26件家具。有时,仅一件就得用800余块劈柴。这一时期,李瑞环做的家具主要由深浅两色木料拼接成菱形花纹,远看如手工绘制般工整,只有走近仔细观赏,才会发现拼接留下的微小缝隙,但用手摸上去非常光滑,完全没有痕迹。 “文革”结束,李瑞环重返建筑行业,并于上世纪80年代调任天津市市长。当了领导,他也没丢下木工手艺,常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家具,只是风格和原来有了明显区别:以常见杂木为主料,水曲柳贴面,再涂上自己调制的红褐色漆;设计也更接近现代家具的简洁明快。 李瑞环曾以《木匠》为题作了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木工的理解和感情。
李长春,自制家具相伴四十年 相比之下,知道李长春会木工手艺的人并不多。在中国紫檀博物馆东展厅西北角见到的一个衣柜和一个书柜就是由李长春亲手制作,并曾陪伴了他近40年。 衣柜高约1.6米,左侧镶有一面扇形梳妆镜,右侧是一面长方形穿衣镜。镜子造型独特,错落有致,显现出整体设计感。柜体4个抽屉均匀分布于两面镜下,梳妆镜下还设有一排储物格。储物格两扇玻璃门上各有一只手绘喜鹊,喜鹊昂首相对,立于蜡梅枝头,相映成趣,是整个衣柜点睛之笔,为其增添不少灵气,又包含喜庆之意。衣柜造型虽有强烈年代感,但因为经过了打磨,表面形成包浆(器物表面因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色泽依然鲜亮。 与衣柜相比,书柜设计更加古朴自然,似乎在提醒人们做学问就要朴实无华。约1.5米的书柜分4层,上3层陈列,配有玻璃拉门,下一层设计成对开门,以免书籍受灰尘湿气影响。“八”字形底座支架,有利于书柜在长期使用中保持稳定。 两件家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968年,24岁的李长春进入辽宁省沈阳市开关厂做技术员,一干就是8年。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工厂考虑到职工生活困难,会定期把各地发来的包装箱作为劈柴分给大家烧火做饭。李长春舍不得全部烧掉,从中挑选了大一些的木料,自学制作家具。 两件家具尽管已有几十年历史,但抽屉、拉门依然活动自如。据紫檀博物馆办公室主管孙百珍说,这其中奥秘,就在于它们是榫卯结构:“这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结构方式,主要特点是很少、甚至不用钉子。比如这个衣柜,就只在合页上使用了钉子。现在市面上很多家具都已经失去了这一传统特色。”
李岚清,篆刻记录生活趣事 2003年,李岚清从国务院副总理职位上退下来。他给自己的退休生活规划了8个字——健身健脑、读书创作。篆刻,就是他健脑的独特途径。 小时候,李岚清家胡同口有家刻字店,他每天都去看师傅们刻字,觉得非常有趣,就用修脚刀子在普通石头上刻着玩。李岚清觉得,那就是自己在篆刻艺术上的所有“功底”。退休后,71岁高龄的李岚清决定重拾年少时的兴趣,自学篆刻。这是费神费力的活儿,还伤眼睛,所以他的夫人一开始并不赞同。李岚清于是想出两全之策:借助放大镜缓解眼睛疲劳,同时把第一枚精心刻制的作品送给夫人。 初学时,李岚清的好朋友、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曾经“警告”他:“学篆刻可得小心,会上瘾的。”李岚清对此满怀信心:“我自认为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这种痴迷上瘾的事,应该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可没想到,这一学,他竟然真的陷了进去。“为了一方印,即使影响睡觉我也一定要刻完。有时很晚了,夫人叫我去休息,我手一抖刻坏了,还要冲她生气。”李岚清就像一个饿久了的人,如饥似渴地研究篆刻艺术。到2012年,他已刻了800多方印章。 传统的印材如寿山石等价格较高,李岚清就找了不少新材料代替,如人造石、瓷、砖块、木头等。考虑到外形美观问题,他别出心裁地将漆艺、点螺、擦漆、贴金等工艺技法加以利用,使制出的印章兼顾经济与美观。他还注重篆刻形式的创新,总试图刻点别人不常刻的东西。有一回受人之托篆刻生肖印,他查阅印谱,发现大都是传统形态,于是就尝试将卡通画入印,并尽量使它“长”得可爱点。 李岚清篆刻的内容记录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有亲历的历史事件,如“世行无息贷款,教育项目优先”、“三来一补,功不可没”;有对处世的体悟,如“乐道”、“圆融”、“诚信”;还有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如“过度包装”、“不合格”等;更多的是记录其生活趣事。 “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李岚清用这20个字形容他对篆刻艺术的感悟。他更想做的,是让更多人体味篆刻之美。他研究出许多篆刻的新材料和新技法,就是希望能把篆刻变成一项“大众艺术”,赋予印章更广泛的用途。
李铁映,“中国铁笔刀书第一人” 在女儿明鉴眼中,李铁映对瓷器的热爱与钻研,让他退休后开始了一段与以往不同的人生。 李铁映别号紫竹、玄石,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是位非常具有人文情怀的领导人。他虽是物理专业出身,但年轻时就对书画艺术创作情有独钟,对瓷器艺术更是痴迷。担任国家领导人期间,虽然公务繁忙,但他出差在外时,总要挤时间到当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多次深入景德镇的博物馆、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甚至作坊,与景德镇陶瓷界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研究探讨珐琅彩瓷的发掘与传承。他召集了一批从事珐琅彩瓷研究的专业人才,在景德镇建立了一个研究基地,对珐琅彩瓷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又对制作工艺进行深入探索,尤其对瓷用珐琅料的研制进行了成百上千次反复试验,从而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他还尝试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将石头、玻璃、石英等材料融合到陶瓷创作中,使作品的结构、颜色更合理、出色。 因为热爱,李铁映利用业余时间不断钻研、探索,时间一长,他在瓷器鉴赏方面也成了专家。紫砂是门综合艺术,集绘画、雕刻、泥塑、书法、工艺于一身。在行家眼里,一把紫砂壶不仅能体现形、色、声、味,还能反映出创作者本身的精、气、神、韵。一次,李铁映在紫砂艺术家顾治培工作室见到一把刚制出的“争鸣壶”。壶的造型润和、圆滚,壶上停着只活灵活现的知了,双眼明亮,薄薄的双翅似乎在振动。李铁映非常欣赏,竟脱口而出:“这把壶的主人,少说也该到知天命之年了吧!”李铁映话音刚落,顾治培正好进入工作室,听到李铁映如此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年龄段,知道遇到了行家,立即讨要墨宝。李铁映挥毫写下“精、气、神”三字,把两人在艺术上的共鸣全都包含其中。 对于瓷器,李铁映不仅仅会鉴赏,还亲手设计、创新。2004年,李铁映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一职,开始了专职“瓷器生涯”。置身于瓷器艺术中,他如痴如醉,逍遥自在,虽耗费了大量精力,但收获更多。至今,他亲手制作的作品已有几千件。 李铁映还擅长在瓷器泥坯上刻书法作品。2006年,为纪念父亲李维汉,李铁映精心挑选了瓶、樽、画筒等不同形状的15件德化窑瓷,刻出父亲的出生年月、革命历程、历任职务及在不同革命时期的历史贡献,用不大篇幅,浓缩记录下父亲光辉的一生。这组德化窑瓷,虽形状不一,色彩不同,大小各异,但在文字串联下,巧妙地融为了一个整体。 在泥坯上刻字是无稿创作,要有很高书法造诣,还要很好地理解及把握泥土特质,才能做到行云流水、动静相宜。李铁映这组作品被业内人士评价为“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刀的缓急来表现情感”,他从此被称为“中国铁笔刀书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