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稠可怕吗,该如何防治? 编辑同志: 我最近老感觉不对劲,早上起床头晕目眩,稍微活动就胸闷、气短、心慌。白天总感到疲惫,打不起精神来,还老想睡觉。有时还有视物不清、晃晃悠悠站不稳的现象。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说我血稠。请问什么是血稠?有何后果?该咋治疗? 安文 安读者: 血稠医学上叫高黏稠血症,中老年人易患。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可使血液黏度增高;血液中胆固醇、脂质增多,会形成血液的高黏状态;众多的免疫性疾病可使血液中出现大量抗原,影响血液黏稠度;血液中存在异物时,血小板亦易聚集,并增大血栓体积。不少疑难杂病都有一个相同的病理状态,即:血管内的血液呈现出聚、浓、黏的情况。有时候,流动的速度减慢到正常范围以下,甚至抽出的血液很快凝在针管中推不出来,或者静脉输液时因反流血液凝结而堵管,这就表明血液明显变稠了。 许多中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高血压、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肺源性心脏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都与血液高黏稠有关。由于血液黏稠会增加动脉工作压力,引起动脉粥样斑形成,因而可导致心脏病发作。 怎么知道血液变黏稠了 虽然血黏稠不像贫血或失血那样可以引起明显的自觉症状,但还是能感受到一些“蛛丝马迹”,不过你得更加细心才行—— 比如晨起头晕,不清醒,思维迟钝。一般要待吃过早餐后,头脑才逐渐变得清醒。 午餐后犯困,需要睡一会儿,否则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相反,晚餐后精神状态特别好。 蹲着干活气喘。下蹲时回到心、脑的血液减少,肺、脑等器官缺血,导致呼吸困难,故有气喘。 阵发性视力模糊。血液变黏稠了,流速减慢,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神经,视神经或视网膜暂时性缺血缺氧,看东西一阵阵模糊。 如果中老年人出现上述症状,最好到医院作有关血液流变学的检查,以便确立诊断。 吃芝麻、菠菜等可稀释血液 一个人的血黏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中。对于健康者来说,你大可放心,因为人体自身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来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如果确实发现有血黏稠情况,可先尝试简单的防止血黏稠或消除血黏稠的办法,这就是调整生活方式。具体可概括为六点建议: 一、多饮水:饮水要注意时机,如早晨起床前,每餐吃饭前(1小时)和就寝前,可喝一杯水,最理想的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饮用水是温开水。饮水被认为是一种“内冲洗疗法”,以清晨、餐前及睡前饮用为好。因为清晨饮水能很快吸收利用,有助于胃肠清洗,可使血液稀释,血液循环加快,保持体液平衡,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二、选用能稀释血液的食物:这些食物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山楂、黑木耳、大蒜、洋葱、青葱、香菇、草莓、菠萝、柠檬等;类似阿司匹林作用的抗凝食物有山楂、西红柿、红葡萄,具调脂作用的有山楂、螺旋藻、芹菜、胡萝卜、魔芋、马齿苋、芝麻、苹果、猕猴桃等。 三、合理的饮食搭配:少食动物内脏及动物脂肪,少吃油炸食物,晚餐不宜多食荤腥厚味食物,少食甜食。平时宜吃清淡的食物,以素为主,粗细粮搭配。 四、多食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大豆及豆制品、禽蛋、鱼类,有利于改善血液黏稠度,使血栓不易形成。 五、坚持锻炼身体: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打羽毛球、爬山、游泳等,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或消除精神压力。长时间精神紧张或心理压力过重,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故应保持愉悦的心情,让自己从精神压力大的处境中解脱出来。 六、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一些抗凝、降低血液黏度的药物,也可选用一些活血化淤药物如复方丹参片、当归片、绞股蓝、川芎、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但要注意,中老年人群出现了较明显的血黏稠症状,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必须及时给予药物干预,当然使用药物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万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出错。 广西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吕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