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到底该不该喝?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主任营养师 杜慧真 近年来,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关于喝牛奶有害的说法,“牛奶及乳制品为食物过敏的元凶”,“喝牛奶不补钙反减钙”,“为了远离慢性病,请尽早断奶”等等,这些说法引起了许多人的疑惑,其实,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也不符合国情,有必要予以澄清那么,饮用牛奶究竟会不会导致营养失衡并因此导致疾病? 牛奶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哺乳动物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仅靠牛奶就可以供给身体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就是最好的例证。牛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接近,而且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在营养学上是公认的优质蛋白。牛奶中含有几乎所有种类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等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几年前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就是因为食用的假冒伪劣“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太低,导致了婴幼儿营养缺乏、发育畸形,严重者乃至死亡。正反两方面的事实都说明,牛奶这种食品对于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欧洲、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居民,即使在成年之后以至老年仍然大量消费牛奶及其制品,对其改善营养状况、强健体质发挥了有益的效用。牛奶危害论站不住脚的。 中国人饮用牛奶过量了吗? 据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年摄入牛奶约8.1千克,欧美国家人均300千克,我们的差距很明显。国外研究所提出的牛奶的“过量”意味着多少呢?意味着每日饮用700毫升,甚至1000毫升牛奶。而反观我国情况,根据最新的全国营养调查的数据,我国居民人均每天饮用牛奶不过22毫升,这个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12,是欧美国家的1/30!牛奶作为最古老的食品之一,其营养价值和对大众健康的贡献早以得到举世公认。正是基于此,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二,被认定为“世界牛奶日”,这也是唯一用食物命名的国际日。“喝牛奶不补钙反减钙”,的说法不符合中国国情。过量摄入蛋白质确实可能影响钙在体内的保留。但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的蛋白质水平并未达到西方居民那种过量的程度。一些美国人将牛奶当水喝,每天可达1000毫升以上(含钙1500毫克),再加上进食大量的肉类,其蛋白质摄入总量每天超过120克;而我国居民目前每日蛋白摄入大约70克,每日钙摄入量不到400毫克。中国居民最新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日摄入300克鲜牛奶,用牛奶中丰富的钙来补充我国居民膳食钙不足的缺陷,决不会引起钙的丢失。而牛奶蛋白引起的过敏问题,仅在很少的人身上发生。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有些人对蚕豆过敏,有些人对鱼、虾、贝类过敏,还有一些人对牛奶、大豆、花生、海带过敏。食物过敏主要是少数人具有的过敏体质引起的,最常见于生命的头1~2年,大部分人3岁以后过敏反应逐渐下降,只有1~2%的成人仍然存在食物过敏问题。 相比而言,我国居民更多见的食物过敏源是鱼虾和贝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应该用少数人的食物过敏问题作为全体国人禁食牛奶的理由。 牛奶不是导致我国居民慢性病增加的主要膳食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膳食模式的改变,我国居民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出现了上升趋势。其中,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等疾病的迅速增加成为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引起上述慢性病增加的原因很多,如环境污染、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力运动减少、吸烟、精神过度紧张等,都是这些疾病发生的危险因子。就膳食而言,我国居民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能量摄入过高。根据最近的营养调查资料,造成中国居民能量摄入过高的食物主要是油脂和畜肉类。我国居民的牛奶消费量平均每人每天只有26.5克,不可能对人体能量代谢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预防慢性病的主要膳食措施应该是控制油脂和肉类的消费,对牛奶横加指责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误导了群众的食物消费。 牛奶是酸性食品还是碱性食品? 有人说,牛奶含有大量蛋白质,在身体里代谢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身体偏酸,所以你越喝牛奶,体质越酸,越容易得病,等等。根据目前通用的定义,凡是食物中所含的氯、硫、磷元素较多,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呈酸性的,即为成酸性食物。这类食物注意包括畜禽肉类,蛋类,谷类及坚果中的核桃,花生,榛子等。凡食物中所含的钙、钾、镁等元素的总量较多,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成碱性的,即为成碱性食物。这类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类等。根据食物成分表,每100克牛奶中,平均含钙104毫克,钾109毫克,镁11毫克,牛奶属于碱性食物。因此,说牛奶是酸性食物,并且越喝牛奶体质越酸,越容易得病,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合理饮用牛奶会导致什么健康隐患。相反,增加牛奶消费是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而不会引起各种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