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由来已久,全国各地也各有特点。作为“文献名邦”的阳泉,元宵习俗最具有本地的地域特色。 棒槌火 棒槌火,也称“塔火”。一般是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塔火垒砌在大门外的临街处,直径约60厘米,高约120厘米~150厘米,用黄土合成的泥以及砖垒砌而成。垒砌时一般用直径为五厘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棒槌火”。火盘好后,下置柴火,上面装满炭块,煤泥封顶,在正月十四至十六的晚上点燃。炉烟升空,火苗从圆孔喷出,俗称“阳春烟景”。棒槌火既增添了正月十五的节日气氛,又可供观灯的人们取暖。 棒槌火自明朝以来一直盛行,经久不衰,这与阳泉有质量优良的无烟煤供元宵塔火燃烧有关,也与民间正月十五闹红火的习俗紧密联系,点燃塔火是闹红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更让百姓奉为神明的,是当地流传的“女娲补天”的传说,当地百姓把这种点燃塔火的活动,看成是对于“女娲补天”的一种炼石补天的补充。 故事火 故事火,源于宋代“药发傀儡”,是用火焰启动各种机关技巧,以表现故事情节的特殊民间焰火艺术。民国初年,阳泉平定小桥铺村贾德义从河北获鹿带回一种“扫帚火”,村人王德元等人将其技法融于故事火,使之臻于完美。取神魔故事题材,表现惩恶扬善主题。傀儡用竹条扎制,并裱彩绘,绑以各种特别烟火,燃放时悬于绳索,上架数条云龙,艺人操纵龙与傀儡喷云吐雾,嬉戏斗法,表演着“转火”“开蚌”“搭包火”等多种绝活,机关迭出,惊现奇异,引人入胜。 跑马排 跑马排,起源于唐朝,是当时驻扎阳泉娘子关的唐军信史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成一种民俗娱乐活动,流传至今,成为老百姓祈祷国泰民安、万事如意、五谷丰登的一种象征。 正月十六这天,在鸣锣喊话声中,董寨村及邻村参加跑马活动的农民,牵着自家饲养的用来农耕的马、驴、骡子来到活动地点。本村、外村看热闹的群众,聚集在董寨村。跑马前,先要持“供献”,在“骑士”和大批乡民们的簇拥下,浩浩荡荡,鸣锣开道,到村西神庙进行祭祀,然后跑马排正式开始。在一条长450米、宽3米左右的青石古道上奔跑,马上不装马鞍,骑马的人双腿紧夹马身,飞奔而过。有的骑手为展示骑术的高超,把双手放开,支起身体做一些更惊险的动作,直把尖叫着的看客惊得目瞪口呆。为防路滑,专门在青石古道上撒下许多炉灰,骏马飞奔,尘埃飞扬,场面壮观。参加跑马的马匹、骡驴,少则十几匹,多则三四十匹。其间还穿插着农民自编自演的舞狮、扇子舞、秧歌舞,各种戏曲人物也开始亮相登场。进入跑马高潮,会出现一位身着古装、背负18只铃铛和邮袋的男子,奔马呼啸飞驰,串铃作响,观众喝彩呼叫,场面欢声雷动,震撼人心。男子前身后背分别有“急报”和“加急捷报”的字样,是古时士兵向后方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跑马排的街道有450米,马跑过之后再跑回来。跑马排一直进行到将近中午时分,跑得几匹马全身大汗淋漓方告停止。 抬皇纲 抬皇纲,也叫“抬纲”,起源于隋唐,流传于阳泉西回村。“纲”,是古代官方、商贾大批运输货物的组织,民间以“纲”作为送货队伍、工具与运货过程的总称。从运送工具及方式来讲,纲分水纲、旱纲两种,水纲又分船纲、筏纲;旱纲则有车纲、驮纲、抬纲、担纲等。从送货性质来讲,有皇纲、生辰纲、盐纲、花石纲、丝绸纲等。后来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如食盒、抬盒之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抬皇纲也演化成了大型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抬纲的,皆是精壮年轻后生,两人一乘,排成两行长队,头纲箱顶中央插帅旗一面,尾纲则插有令旗。表演开始,抬头纲者一声长啸,忽然像蛟龙出水一样飞速奔跑,其后诸纲闻风颠颤,次第而动,犹如两条巨龙从天而降,从“套虎头”开始了“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套剪股”和“九曲黄河阵”的精彩表演。艺人们或扭、或跳、或颤、或跑,忽如猛虎下山,忽如蛇舞龙飞,忽如野牛惊奔,忽如困兽出笼;或将肩上钢杆抛向空中,或将纲杆方向由头变尾,沉重的纲杆,在后生们的掌控之中,宛如儿戏,显出特有的绝技。诸多串铃及箱体上的铁环,经激烈的颠簸发出铃声和节拍声,这些乐声与演员的狂吼吆喝声、观众的喝彩声,交汇在一起,气势恢宏,热闹异常,给人以美的享受。 跑马陵道 跑马陵道,起源何代已不可考,流传于阳泉理家庄。正月十六是传统的跑马陵日,到了晚上,在爆竹声中,跑马陵道正式开始。领头并持旗者是孙膑,其次为庞涓,第三是手托太极图的毛遂,紧随其后是一群身戴串铃、全身着戏剧怪装的“猴子”(小卒子)。他们先绕村子转上三圈,然后按照一定的线路逐家逐户跑。各家把大门打开,将火堆烧旺。在乐楼(戏台)底和天垴场假设马陵道古战场,并分别摆两个阵,各阵内均有引阵之“将”。相互模拟冲杀破阵之战。同时还有几个学戏扮装之人,手举三环刀,一边奔跑,一边挥舞三环刀,见到火堆就跳,口中念念有词:“来了来了又来了,南岭坡坡下来了周仓爷爷扛大刀……”马陵道破阵后,参跑的人汇聚戏台“耍彩”——参跑的人围在一个酒锅四周,有人用烧红的铁绳在酒里不停地挑动,挑起的铁绳上摇曳着蓝色火光,映照在众人的脸上,显现出每个扮戏者的狰狞面目(象征着神明在这一刻已然降临人间,驱逐一切魑魅魍魉,给人们带来平安和幸福)。最后到关帝庙叩拜,跑马陵道宣告结束。 送瘟神 送瘟神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究,每逢每年正月初十晚上,夜幕降临,“送瘟神”队伍聚集在村里东岳庙,时辰一到,主持人一声令下“起驾!”鞭炮齐鸣,瘟神爷起驾。头锣、二锣相继鸣锣开道,游村开始。因为是夜晚,所以当地称游村为“迎灯”。迎灯队伍在头锣的引导下先在村内小巷穿行,过街戏在路口广场作表演。数百人组成的长队,举着各式各样灯笼,排着长队,沿着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乡村小道,出东家进西家,蜿蜒行进在山村之中。远远望去,像一条腾飞的长龙,盘旋在小山村里。 绕村一圈后,队伍集中到达村西北,先进行民俗表演,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闹红火”。“闹红火”节目大都以花灯为道具,以体现村民日常生产劳动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主要以秧歌和迓鼓为主,随着时代发展也加入了现代舞蹈,迓鼓的唱词中也加入了新农村建设等新内容。 闹红火结束后,村民们便抬着瘟神塑像,一路上吹吹打打,一直送到村外,经过一番祭拜、祈福之后,将瘟神像烧毁,然后再把象征平安的苹果分给众人。 在当地村民心中,“瘟神”不仅是瘟疫的化身,还代表了所有的疾病与灾难,在每年岁首举行这样的活动,更多地寄托了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通达的美好祝愿。 跑马皮 跑马皮又称跑马弁,是流传于阳泉郊区北部农村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流传较久,由民间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每年的正月二十在村子里的主庙开始,有化妆师给表演人员化妆,然后集体烧纸、上香、跪拜。接着便是燃着火把边吼边舞地冲出庙门开始绕村奔走。在村子的主要场所进行随意的舞蹈表演,最后回到主庙结束。 表演者大多是成年男性,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他们扮作古代士兵,上身全裸,下着短裤,手执环刀和用草芥扎成的火把,立眉瞠目,容貌狰狞,有的还身脸喷满鸡血。表演者冒着刺骨严寒,亦舞亦吼,充分展示了男子汉的魅力,展示了北方民族的彪悍。 这项活动除了传统的驱鬼避邪的民俗意义外,更主要的还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当地有“一夜跑马皮,终年无病痛”的说法。男人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强壮,是为了赢得姑娘的垂青,也许民俗活动都有它一定的寓意吧。 如今的跑马皮已演变成为一种崭新的群体文艺形式,形式上为娱神,实际上是娱世、喻人。浓厚的乡土表演表达了老百姓期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纯朴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