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从交城县城驱车20多公里便下了国道,沿着山间的羊肠小道一路上坡,驶向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似乎越走越无尽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见到了一排砖房和几座大棚。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大山深处科研人”、原交城县农业局退休干部任武秀的红枣冬产试验基地。 任武秀,今年72岁,2000年10月从县农业局长的岗位退下,是跟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专家型老局长,为了圆自己在职时的梦想,他拒绝各种诱惑,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坚守在大山深处12年,历经艰辛困苦,长年与大山、枣树和寂寞为伴,十年付出终于攻克了红枣冬产的培育难题,不仅使红枣成熟期推后了100天,实现了秋季水果冬季上市,而且该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 不爱名利爱梦想 任武秀任县农业局局长12年,在职时由于工作关系和个人爱好对当地水果颇有研究,有些栽培技术得到了推广。1994年,农业部组织专家到美国等多个国家进行葡萄栽培技术考察学习,五个人的考察团除领队和专家外,全国仅选了两名县级农业局局长参加考察,任武秀是其中一位。对此他十分感慨:“40多天的考察学习,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国的水果栽培技术与国外相比,差距太大。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和成就。” 2000年10月,任武秀从县农业局退休。由于懂技术、会管理、有威望,求聘者纷至沓来,都以高薪请他“出山”,甚至有的为他配了专车。面对各种优厚的待遇和诱惑,他都婉言谢绝,心里想的是圆红枣培育梦。 任武秀介绍说:“我们交城县是红枣之乡,在职时我就大力提倡和推广红枣栽培技术,为此,我与红枣有着不解之缘。尤其发现春节期间水果市场上,各种瓜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鲜枣,即使有也是冷库保存的,我们交城的骏栆、梨枣誉满全国,如能培育出真正的鲜冬枣,既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为当地老百姓找到一条致富门路。可惜我在职时没有时间去实现这一夙愿,退休后一定要攻克红枣冬产培育技术的难题。抱着必胜的决心,我于退休的第二年三月份,背起了铺盖,告别了老伴和孩子,只身一人来到了离县城60公里海拔1200多米的高寒地区——兑九会村的大山深处,搞起了红枣冬产试验,这一试就是12年,其中的甘苦一言难尽。” 不享清福为圆梦 任武秀退休后享受副县级待遇,退休金每月3000多元,三个子女也都成家立业,生活上衣食无忧。老伴和孩子们听说他要住进深山搞红枣冬产试验,全都反对,主要是担心他的生活和身体。68岁的老伴武林俊说:“老任犟得很,只要他认准的事谁都拦不住。”上山后,他借用村民闲置的旧房,自己挑水、做饭、洗衣服,忙起来饥一顿饱一顿的。几个月后,他回到县城家中,老伴看他又黑又瘦,心疼得流下了泪水,一个劲儿埋怨他图个啥。大女儿问他每天都吃些啥,他开玩笑说:“一天三顿面,早上汤面,中午‘软面’,晚上‘糊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盖起了120平方米的地下浅温室,他隔出12平方米作为自己的住处,开门就是枣树,关门就是家。由于远离集镇,没有蔬菜,一天三顿白水煮面,开水拌炒面乃是常事,特别是到了冬天,吃水就成了大问题。有一年下了近一米厚的大雪,无法出去,他只好吃了一个星期的雪水。 任武秀的试验基地附近只有几户人家,平时没有几个人,有时几天也碰不上一个人。尤其是刚上山的那几年,每天除了干活和搞枣树培育,更多伴随他的是孤独和寂寞,尤其是晚上更难熬。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外界很少有人进来,信息非常闭塞。订阅的几份报刊,乡里邮递员半个月二十天才送一次。没有电话、电视和广播,打电话得跑到10公里外的乡政府。最让他感到内疚的是老伴生病住院20多天他都没能回去看上一眼。2012年,老伴完成了照顾孙子的任务,本应在县城里享享清福,安度晚年,可是为了照顾他的生活也上了山,每天和他一起劳作,承担起所有的家务活。 提及别人如何看待他时,任武秀显得格外感慨:“家人反对,我能接受,所有的艰辛、困苦、孤独,我也能承受。十几年来的付出,至今从没后悔过。可是,外界的压力让我无法理解。尤其是同事、朋友、亲戚,包括当地老乡们,有着种种质疑,说我是傻帽、受苦的命。其实,人各有志,不必用得失去衡量。” 不达目的不下山 红枣冬产是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空白技术,在技术上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具体标准做参照。用任武秀的话说,“红枣冬产培养技术只能是一年一年又一年,试验试验再试验,没有捷径可走。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走了不少弯路,但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红枣冬产要过温室、品种、晚熟等三关,从2002年开始到2004年,他利用三年时间试验终于掌握了适合冬枣栽培的温度和条件。试验中,他发现,红枣每到六七月份如遭遇冰雹袭击后,枣树照样可以重新开花结果,枣农把它叫做“自枣”。于是,他在试验中通过修剪,人为地制造“冰雹”的效果,连续三年,通过试验使枣树二次萌发的枝叶更加茂盛。虽然达到了二次萌芽的效果,但花芽不分,没有一朵枣花。面对三年不开花的教训,他经过分析发现原因在于枣树本身无法调和营养生长和生殖的矛盾,因此,导致枣树只能优先顾及营养的本身生长。从第四年开始,他改变了这一做法,将枣树剪成光杆,利用新枣头枝的新技术,结果当年就开花并坐了果,而且果实累累。这一技术至少可以推迟红枣成熟期半个月到20天。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品种,他先后去了山东、河南、河北和本省许多地市,共引进九种晚熟品种,但结果都不理想,达不到栽培技术的要求。无奈之下,他又用了四年的时间,通过逐株观察、逐株试验,最终发现一株“芽变”的枣树,基本符合口感、晚熟、抗病、早果这四个要求。经过十年的艰辛试验和不懈探索,终于在2009年获得成功,把红枣成熟期推后了100 天,实现了秋季水果冬季上市。成功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论证和科研成果总结上,撰写出《把握三关,突破红枣冬产技术》的可行性报告,并于2010年7月,投产100万元,完成了20亩的示范园建设,进行大规模红枣冬产试验。2011年申报了国家专利,现已进入推广普及栽植阶段。 夕阳西下,短暂的采访,印象最深、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温室里挂满枝头的颗颗又大又甜的绿枣和大山深处一对老夫妻冷寂的身影。任秀武老伴说:“我最佩服我家老任,‘老黄牛’的外号他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