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专题 本期话题 查看内容

“省漂族”来“吐吐槽”吧

2014-2-7 15:30|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307| 评论: 20

摘要: 年迈之年,离开家乡,来到完全陌生的省城,敲开一扇门。门里住着儿子儿媳或女儿女婿,还有与自己的1/8基因相同的小生命。从此,“含饴弄孙”成了自己的新工作。这应该是当下不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群为照顾 ...

 

年迈之年,离开家乡,来到完全陌生的省城,敲开一扇门。门里住着儿子儿媳或女儿女婿,还有与自己的1/8基因相同的小生命。从此,含饴弄孙成了自己的新工作。这应该是当下不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除了之前的“老漂族”称号,现在又多了更贴切的称呼——“省漂族”“漂爸”“漂妈”......

在儿女或者外人看来,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应该是幸福的。但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所面临的是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不习惯、社会网络的缺失等种种问题。据一项微型网络调查显示,在省城济南,74%的被调查者身边有“漂族”,而故土难离而“想家”、难以融入大城市的生活节奏、缺少朋友、缺少精神上慰藉、与老伴两地分居、本地没医保看病难等等是这些“省漂族”们普遍生活状态最大的烦恼。但尽管这样,对于这些省漂的老人来说,这个担子不是说丢就能丢。有的老人甚至下了狠心要撒手不管,但事到临头,还是回头帮孩子社会竞争太激烈,孩子正是事业打拼的关键时刻。如果走了,谁帮他们带孩子、照顾家?

您是不是这样的“漂一族”?您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漂一族”?您对这样的“漂”生活有什么样的切身感受与体悟?在“漂”的过程中,您有怎样的无奈、纠结与憋在内心已久的苦闷与孤独?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满足?欢迎来与“家”人们一起说道说道、宣泄宣泄,吐吐槽、解解闷!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阳信县法院 2016-4-1 16:36
漂出感觉来,漂出滋味来。
引用 阳谷狮子楼支部 2014-5-26 11:42
不容易,但是也没有办法。只有社会体系健全了,孩子有人照顾了,不用担心上下班的问题,才能减少“省漂族”。
引用 xingzhi 2014-4-10 13:21
为了儿女,我放弃了多种爱好,来到了繁华的城市,真正体会到了独在异乡的孤独和每日菜米油盐的枯燥,漂的无奈啊!
引用 sdhzgsl 2014-2-28 11:26
人生在世  心随天意 该咋的咋地吧 付出了并一定要收获
引用 clyqlgb 2014-2-20 08:41
对于省漂一族我们应该更理性的去看待,其一,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更多的年轻夫妇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二、人口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家庭拥有的孩子减少,一般四个家长照看一个孩子,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三、留守家庭的退休、待业及孤寡老人生活孤独,照看孩子和子女在一起更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引用 注册 2014-2-19 16:30
不管是儿子家还是女儿家,都是无可奈何???????
引用 宁静致远68 2014-2-19 09:15
我想这也是我要面临的选择。
引用 sblyjddgw 2014-2-16 15:04
社会分工细化,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多样化,长辈精神寄托,应该是天伦之乐,晚辈更应理解和孝敬父母。
引用 whf1943 2014-2-14 10:25
对“漂族”一事的看法
对于老年人为儿孙计而不得不飘落他乡,或不得不任凭晚辈啃老累老的问题,我有以下看法。
人是感情动物,爱,维系人类的生存繁衍。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大多数都心甘情愿地为子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太多的夫妻好像就是为生养孩子而活着的。妻子不能生娃,甚至是不能生儿会“下岗”的不是个别。临终老人死不瞑目都因牵挂后辈疾苦。吃尽了苦受尽了折磨把孩子拉扯大了,像建筑师完成了毕生最伟大的工程,孩子还有困难要再让老人献预热,也便像伟大工程还有些收尾活要干。大部分老人都会好事做到底,把孩子送了一程又一程。如果老年甘心情愿,能力能够达到,孩子确实面临没法克服的困难,或孩子知恩感恩,为儿孙一漂,也不失为两全其美的好事。
荣获广东2013年最美街坊的九十六岁的麦容欢老太太,六十四岁时,老伴离她而去,身边两个弱智儿子生活不能自理。她发愤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教会俩儿子生活自理。谈到未来,她说活得很开心,没有想到能活多久,只想把每天都过好。
有一老年夫妇,儿子染上恶习,触犯法律被判刑入狱,这对老年夫妇对儿子不舍不弃,立志让儿子有新生,他们常探监鼓励儿子好好接受改造,靠拾荒攒钱,竟在儿子出狱后,为他在城里买了房, ...
引用 桃园愤青 2014-2-14 09:03
劝怨友(旧作)

                              天下喜鹊叫嚷嚷,儿媳抱怨是歌唱。
                             不和他们论短长,身先士卒做榜样。
                            儿子开车要上班,儿媳学校上讲堂。
                            退休在家看孙子,享受天伦理应当。
                             孙子天天在见长,苦去甘来喜洋洋!
引用 桃园愤青 2014-2-14 08:56
代友诉怨(旧作)

                           好友发来短信,
                          整理如下,谁能帮帮她呢?

                             生个儿郎喜洋洋,谁知爹娘不好当。
                             省吃俭用买楼房,南挑北拣娶新娘。
                             天天盼着当奶奶,生了孙子更加忙。
                             孙借她肚住九月,落地之后我是娘。
                             吃喝拉撒全得管,缝补浆洗穿衣裳。
                             脚不点地闲不住,没有时间上茅房。
                             孙子胖了儿媳胖,宽衣紧带是老娘。
                             满腹牢骚向谁发   只得向友诉愁肠。
引用 山庄 2014-2-13 21:17
要知是否漂,条件最重要。
子女有需要,必须去报道。
如果做不到,护心不能落。
假如不需要,主要看两条:
子女孝不孝,自己何喜好。
如若属前条,,自己寻烦恼。
若是健谈者,孤独无人聊。
我见街坊户,家住六楼高,
父漂家中来,夫妻上班去,
家中只一人,想念老乡亲。
楼高下楼难,出门不方便。
成里住不惯,还是返回安。
引用 jzz 2014-2-11 08:15
嗨!全是自己找的累。如果做了丁克族,该多清静啊!
引用 半瓶茅台 2014-2-9 11:54
在青岛市北区的体育街,与一个从东北来看外孙女的老兄闲聊,他也是一肚子的无奈。我说,俗话说“子孙自有子孙福,不为儿女做马牛”。他苦笑:“又有谁不在做马牛,你不是也在做马牛吗?”我无语。
引用 英曼 2014-2-9 10:58
老百姓:有困难,找警察!孩子们:有困难,找亲娘!老伴老伴:把“ 人—— 半 ” 分开了,真是无奈!为了亲情,再大的困难也得克服啊!
引用 桃园愤青 2014-2-9 07:39
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儿子,儿子娶了媳妇盼孙子,儿子生的都是孙子。那时,我们的身体都还不错,就成了带孙子的专职保姆。
   多亏儿子都没有出省,就不用出省当漂族。小孙子在城里,我们得到城里去看孙子,受得累自然就多些。我们和亲家轮流去值班。那时,80多岁的痴呆岳母还在,岳母轮到我们家时,我就得在家里照顾岳母,妻子到城里去看孙子。这苦日子终于熬过去了。孙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从中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在育孙的几年里,我围绕育孙的话题产生了一些感想,把这些感想写了出来,在家网上发博客,有的还在《老干部之家》和其他报刊上发表过,前前后后共有10多篇。我上初中时就梦想当作家。带孙子使我有了这意外收获,圆了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美梦。
   现在,孙子对我们的感情就是深,说话办事都向着我们。日子多了不见孙子面,我们就想得慌。大孙子上高二了,小孙子上初一了,看看孙子在长大,在进步,我就有点骄傲,觉得当年没有白受苦受累。俗话说得真对,过日子,过的就是孩子,有孩子才有乐趣,才有奔头。有时有了烦心事,想到了两个孙子,那不愉快就烟消云散了。
引用 乐逍翁 2014-2-8 15:51
深有体会!社会变化产生了一大批‘漂爸’‘漂妈‘,真是无奈、苦闷、纠结、孤独、烦恼、甚至愤恨,有什么办法呢?为了亲情,再大的困难也得克服啊!这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吧。相信未来,会好的!
引用 省经信委甲继祯 2014-2-8 13:41
我虽非漂族,但也深深地体验了一把“隔代亲”。我家离幼儿园、中小学很近,儿辈又天天忙于工作、收入微薄、我和老伴就自然而然、心甘情愿地承担了带孙子、孙女的重担。这一带就将近20年。带孙辈虽是享“隔辈亲”天伦之乐,但也付出了许多的心力、财力。带孙辈实在艰辛,“隔辈亲”也真的不太好享。
引用 桃园愤青 2014-2-8 10:03
几乎99%的爷奶都有带孙辈的经历。
我的一个同事王老师,独生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新疆考上了公务员,结婚了,生子了。老伴要到新疆伺候月子,看孙子。山东——新疆相距几千里,地域不同,气候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老伴自然不适应。王老师一人在家里学校上班,看着责任田,还要照顾年迈的父亲。他说半年不见妻子的面,就感到特别的孤独无奈。有一回,他看到屋檐下飞来飞去的那对燕子,都羡慕得流下了泪水。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
    漂流异地,其中的劳累、无奈是不可避免的。和儿女住久了就有矛盾。爷奶都说:孩子带大了,我们一天也不住儿女家。可是,这时间是漫长的,到上小学得9年的时间,有点难熬。
    都说我们老人,拖累了儿女,拖累了社会。我说虽然退休了老了(农民也在带孙之列),但是,我们带孙儿,就是帮助儿女积极工作,也就是支持社会。像我,那时,就是带工资的最贴心的保姆。带孙子,洗刷、做饭,我们也是在做贡献啊!都说:我们不能动 时,儿女孙子对我们有1/10也行。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爷奶有带孙儿辈的义务,但是在农村如果爷奶没有带孙子,这就成了儿女不积极赡养老人的理由。
引用 四季草 2014-2-7 20:45
哈哈,大过年的看见这题目,就生调侃的冲动。鄙人虽不是省漂族”,但亲朋好友中有几个是,感觉他们是幸福的。具体表现为:一、两口子亲死。多数老头守家老伴在儿女家,至少仨月见一面。久别胜新婚,几天的“假期”形影不离,人前总是含情脉脉的,就没见有抬杠的。二是亲情和友谊浓郁。儿女没孩子前,偶尔聚聚不咸不淡的。现在不得了了,回家一趟就带着水果来看我,神态像台湾同胞落叶归根似的。三是自豪。拉起在孩子家的生活,说起隔代人怎么的聪明绝顶,就流露出“太子老师”的神色。四是大器晚成。以前去京城或省城,都是住宾馆,叫出差。现在去,是去儿女家,叫长住。

查看全部评论(20)

相关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