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权达变,经贸幌子下的政治博弈 虽然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之一,但中英两国关系却是跌宕起伏。去年英国因会见达赖,被中国政府打入冷宫,取消了高层互动,直到2013年10月,两国关系才日渐回暖。但卡梅伦此次带领商贸团来中国掘金,还是引起了部分英国人的不满,有英国媒体就同中国签订经贸订单发表评论:“我们在拿中国和沙特的钱,但我们是不是丢掉了灵魂?”“英国正在变得为了融资和发展经济而丢弃崇高的精神”。 当然,媒体的质疑并不代表英国政府真的在对中国“卑躬屈膝”,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政治博弈。卡梅伦一边宣称英国将做中国在西方“最有力的支持者”,“向中国开放投资市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带着商贸团在中国忙着数钱;另一边,其参谋长贝拉斯却去了日本,表态英国支持日本反对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这说明英国通权达变的外交策略从未改变,只不过这是英国人审时度势后的暂时选择,至于以后是否会一直与中国交好还未可定论。 中国就这么傻,便宜全让英国人占了吗?当然也不是。中国对英国的外交政策同样深谋远虑。英国作为欧洲传统强国,其与欧盟、美国都有着亲密的政治、经济联系,加强与英国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中美、中欧关系,为我国外交增添更多的回旋余地。并且此时英国有大批核电、高铁、机场等项目的建设计划因财政紧缺无法开展,而中国政府“不差钱”,正大力推动中国基础设施“走出去”以及与各地区的自贸区建设和升级,这种情况下,与具有世界最大金融中心的英国签订几百亿的经贸订单也就只是顺水推舟。所以说,中国一点也没吃亏,反而在低调中为自己赢得了更多利益。 因势利导,舆论造势下的文化交流 卡梅伦此番来华最大新意莫过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微博秀”,并大获成功,几天之内便有了超过47万的粉丝关注,蹿红速度堪比娱乐明星。 卡梅伦如果只为“掘金”,何必还要浪费时间在微博上与民众互动呢?英国人可不傻:截止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其中微博用户占网民总数的88.81%。这个数据意味着利用微博,英国可以获得实时与中国5亿民众沟通的机会,为此次访华造势,并且,轻松省事。通过微博,网民第一时间知晓了捷豹路虎与中国签订的销售合约、卡梅伦与交通大学师生的交流、轻松的成都之旅以及对微博网友问题的回复等。这种传播方式比新闻更快、更惹人注目,英国人不愧是擅长谋略的大师! 对于卡梅伦的意图,中国政府心知肚明。对于英国媒体质疑甚至批评卡梅伦访华的报道,中国更是一清二楚。但中国人的智慧正在于“大智若愚”,中国外交更擅长“借力而行”。既然你们精心打造了舆论热潮,那我们就因势利导,利用舆论来激发民众热情,提高民众对政治的关注度和参政议政的能力,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互动,还展示了中国的气量。中国在不显山露水中走了一招妙棋! 纵观此次中英互动,虽然仅有三天时间,却如同高手切磋,招招精彩。英国访华确实为“钱”而来,但“钱”绝非最大看点,我们更多应看到的是两国综合国力的比拼和利益的角逐。最终,英国收获了实惠,而中国政府在接待中表现出的沉着热情的大国风范,日益成熟的外交政策和开放包容的文化魅力,更是彰显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