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东坡居士守密州,借春看柳,登超然台、望沧湾水,畅叹人生趁年华;现今山东潍坊市诸城市有这样一位长者,年近古稀,不恋退休清闲日,传承柳编趁年华。他就是刘均堂,诸城市总工会原副主席,现任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诸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诸城市老年大学柳编教师。 不忘初心 重拾儿时兴趣 刘均堂自儿时便对柳编这门技艺着迷,当时农村家家有升、斗、笸箩、簸箕、篮子等编织物,家里的大部分老人也会编织这种生活物件。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刘均堂,小的时候就学会了30多种农用家具的基本编法。 退休后,刘均堂不忘初心,重拾儿时乐趣,继承先辈传统技艺,多次赴济南、临沂等地拜访名师,深入研究和创新柳编技艺,努力将其由实用型向艺术型转变。柳编需线条流畅、疏密恰当,线与线之间收放自如、恰到好处,真正编织的过程是繁复且漫长的。刘均堂娴熟的动作背后是不断磨练的过程,手上厚厚的老茧,便是长时间编制柳条的最好见证。多年来,刘均堂在柳编技艺传承、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被授予潍坊市“能工巧匠”称号,入选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潜心研究 作品大放异彩 近年来,刘均堂潜心研究,力求创新,共创作了100多件原创柳编作品。其作品以天然无公害柳条为原料,以浓郁清香为亮点,以低碳环保为优势,不仅精美、漂亮、实用,还有很高的观赏性。他编制的作品涉及面极广,小到花生大小的宝葫芦,大到满墙壁挂,从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到现代极具观赏性的工艺美术品,应有尽有。 刘均堂致力于用作品创新带动柳编行业发展,他先后到北京、济南、青岛、临沂等地展演、比赛20余次,提高了技艺水平。他的作品《荷韵》,用高超娴熟的技艺将柳条编成荷花、荷叶、莲蓬,栩栩如生。他制作的柳编浮雕画《多福》,成为挂在墙上的艺术品,是目前柳编市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还成功创作出高175厘米的柳编版《东方明珠》,在第五届全国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暨柳编技能大赛上喜获金奖。他设计创作的艺术性高、观赏性强的高档工艺品《柳编岁月》,在“山东省潍坊市手工艺创意大赛中”荣获非遗编织类一等奖。 不遗余力 传承非遗文化 刘均堂并没有满足于钻研和创新自己的技艺,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柳编,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刘均堂站上了老年大学的讲台,吸引了众多退休干部报名参加柳编课堂,他放慢编织速度,每个步骤进行详细地讲解,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他多次到诸城市实验小学、府前街小学进行授课,提升青少年对柳编工艺的了解和热爱。他还受邀到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进行授课、讲座,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了解柳编文化。 为了教授好柳编这门课程,刘均堂自己编写教案,从如何选取柳条、制备柳条到柳制品器型设计,再到细节编织技艺的讲解,初步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在大学还是小学课堂上,刘均堂都耐心细致讲解,不论年纪大小,只要有愿意学的,他都会全力以赴、倾心相授。刘均堂认为,多一个人掌握柳编技艺,就多一份传承的机会。 柳条凝白如玉,党员赤心如火。刘均堂对柳编文化推广和传承的这份执着,恰是离退休干部退休不褪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生动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