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现有区级老年大学一所、基层分校四所。李沧区老年大学被评为山东省老年大学先进示范校和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另有18所基层老年学校获得青岛市规范化基层老年学校称号。作为实践“文化养老”的主阵地,老年学校已成为我区发展老年教育的有效载体,让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了现实,使更多的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建立健全基层老年教育网络和机制,形成覆盖全面、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 (一)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基层活力。成立了李沧区基层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老干部局局长任组长,老年大学校长和各街道负责老年教育的领导共同组成,持续加强对基层老年教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各街道均成立基层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社区成立基层老年学校校务委员会,在全区形成了工作网络健全、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首先从组织上保障了老年教育工作的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二)纳入议事日程,确保有序推进。区委老干部局将基层老年教育工作列入每年全区老干部重点工作当中,确保了老年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定期召开基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及时了解基层老年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帮助解决基层老年学校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我们把功夫下在平时,注重日常工作指导,组织专人对基层老年学校教学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每季度定期进行通报会,有效地确保了实际效果。 (三)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规范运行。各基层老年学校都制定了规章制度与年度工作计划,如教学管理制度、课堂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争取教学和教务工作专业、细致、规范。出台了《关于健全三级办学网络促进老年教育发展的意见》、《关于开展基层规范化老年学校建设实施意见》和《李沧区老年学校(分校)办学水平评估标准的通知》、《基层老年教育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保障基层老年学校科学、健康运行。 二、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新形势,创新实施符合区域特点、“一片一策”的基层老年教育新模式 (一)在新建片区实施“追踪式”办学。以世园街道为代表的东部片区,虽然新建景观和小区多,但配套项目进度缓慢,我们积极与街道和社区联系,共同作出了采取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追踪式”办学方式,全力“抢占”优势资源,为条件成熟后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占得有利时机与条件。 (二)在中心片区实施“升级式”办学。中部片区相对交通发达、人流密集,拆迁建设影响较小,我们引导原有社区老年学校进行办学升级,严格落实规范化办学要求,使他们升级为准规范化社区老年学校,在全区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了基层老年教育品质提升。 (三)在四所分校实施“输血式”办学。针对分校规模较大、需求人群较多、集中办学等特点,开设了书法、绘画、太极课等课程,由区老年大学直接指派老师教课并指导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就近、便捷地服务周边老年人和特殊老年人群体需求。 三、迎难而上破解发展瓶颈,探索实践直击问题、推进持续发展的老年教育新途径 (一)解决好师资问题。针对社区老年学校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缺乏的难题,采取五种方式灵活加以解决。一是由区老年大学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直接选派到社区老年学校授课。二是由社区提出老师人选,经过区老年学校进行专业培训后担任社区老年学校教师。三是社区直接聘任教师。四是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老年学校教学工作。五是发现和挖掘热心老年教育、在社区文体活动中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年大学学员,培育形成社区自身教师资源。目前,已有30余名老年大学学员在社区任教或任兼职校长。 (二)解决好经费问题。教师授课费问题是导致基层老年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一直困扰着基层老年学校的长远发展。2017年起区级财政在老干部局设立了李沧区基层老年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表彰奖励规范化办学的基层老年学校,此项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办学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基层校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三)解决好档次问题。今年,我们把部分办学质量较好的基层老年学校统一更名为“李沧区老年大学社区老年学校”,并举行了揭(授)校牌仪式,从影响力上与一般社区老年学校找出了差距、拉开了梯次,继而为他们创建规范化基层老年学校鼓舞了干劲、提振了士气。此举还消除了个别老年人感觉社区学校“档次”不够、不愿意就近入学的思想包袱,又为今后全区基层老年学校的平衡和规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坚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彰显各具特色、满足需求的老年教育新成效 (一)在教育内容上把握时代性。把时事政治及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坚持每学期对学员进行时事政治和区情教育,注重寓教于乐,丰富教育形式,利用重大节庆召开座谈会、庆祝会、文艺演出、纳凉晚会和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示、宣传栏等,宣讲与老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政策文明公约等知识,坚定老同志的理想信念,提高老同志的文明素质。 (二)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灵活性。根据老年人求学求知的实际,安排学习活动内容和时间,坚持以人为本,灵活掌握,不搞统一模式。例如,同样设有腰鼓课的百通花园和东山社区,百通花园社区考虑到小区居民的休息不被打扰,学习时间安排在上午九点开始,而东山社区毗邻利客来广场,活动时间安排在早晨六点开始,既不会打扰他人休息,也符合老人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三)在文化活动上坚持实用性。各基层老年学校注重用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实践活动,在满足老年人对幸福生活的现实需求的同时,营造了温馨、和谐的良好社区氛围。如永青苑社区老年学校开展特色科普教育,按时请科普工作人员到社区宣讲中药材的药性和使用方法等科普知识;河东社区老年学校根据老年人的喜好建立了腰鼓队,上课之余经常参加各类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五、拓展丰富老年教育深刻内涵,在参与社会治理、开展志愿服务中实现老年教育新作为 (一)统筹共享教育资源,惠及更广群体。拓展社区老年学校的教育功能,推动社区学校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施统筹、信息共享、服务联动,面向社会共享开放教室等硬件资源,开设求职、投保、职业培训提供免费提劳动技能培训等,实现一个场所、多种功能,实现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效益最大化。 (二)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助力社区发展。在开设常规课程的基础上,各社区还广泛开展公民素养、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养生保健、生活休闲、法律法规等教育活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推动生活方式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 (三)开展志愿奉献活动,共建和谐社会。鼓励老年学员发扬和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和专长反哺社会,多方位展示了老年志愿者的风采和人生价值。区老年大学成立了800多人的老干部志愿者服务队,老年学员们用所学的知识在社区做走访慰问、疫情防控、关心教育下一代等工作,实现了自身老有所为、服务社会的价值,也为和谐社会建设增添了一抹夕阳霞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