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云南安宁市建立老年教育网络的实践

2021-8-24 15:12| 发布者: 家网编辑高姗姗| 查看: 637| 评论: 0|原作者: 王卫东|来自: 安宁市老年大学

摘要: 网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由许多互相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那么,老年教育网络就可以理解为:有组织、有目的地提高老年人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而组成的老年教育系统。由此可见,建 ...

网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由许多互相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那么,老年教育网络就可以理解为:有组织、有目的地提高老年人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而组成的老年教育系统。由此可见,建立、健全老年教育管理机构(老年大学校本部承担理论指导)和办好校外班、分校(社区老年学校)是建立老年教育网络的基础和前提;而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将是做好老年教育的有效途径。

下面就以安宁市老年教育坚持以校本部为龙头,以理论研究、教学示范和培养骨干为中心任务;以校外班为龙身,积极拓展课堂教学;以分校(社区老年学校)为龙尾,辐射到村(居)委会的办学思路。就如何建立、健全老年教育网络作探讨,现分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2020安宁市户籍总人口283492人,其中,城镇人口205410人,农村人口78082人。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57450占户籍总人口的20.26%。如何让老年人顺利地适应退休生活和新的社会角色,丰富余暇生活,使老年人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和富有意义,是摆在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大课题。文章从安宁市老年教育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构筑安宁市老年大学、校外班、街道分校(社区老年学校)三级老年教育网络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灵活,贴近老年生活,遵循老年教育规律,体现活动特色的老年教育新路子。

安宁市老年大学创办于2003年,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有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名。改扩建后的市老年大学,市老年大学和市老年活动中心,建筑面积6966.06㎡,投资1864万元。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媒体设备,部分教室采用教学一体机具备实时录播功能。在多功能报告厅新建一套室内全彩、面积50多平方米的LED屏幕,满足时政科普讲座等公共课教学需要,增强全校性教学成果舞台展示效果。建有100M以上覆盖教学场所和办公区的光纤网,WI-FI覆盖校园公共交流和休闲服务区。设置老年教育“微展墙”,拓展宣传空间,将管理、教学、服务、教研等校园信息加以整合和应用,动态介绍全市老年教育概况、老年大学基本情况,展示校园文化和学员风采,为师生搭建开放、全面、实时、互动的沟通平台,努力实现教学管理智能化、现代化。

建校18年来,安宁市老年大学秉承改革兴校发展理念,围绕“老有所学,增长知识;老有所乐,健康长寿;老有所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爱校、求知、进取、务实”的校风,“爱心、博学、敬业、严谨”的教风,“尊师、勤学、博采、上进”的优良学风,“团结、友爱、文明、有序”的班风,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不断探索出学校与社区、社会组织相衔接,校本部、校外班与分校社区老年学校全覆盖的办学模式,不但提高了老年教育的可及率,而且方便了老年人在家门口上“大学”。202010月,老年大学4个系11个专业19个教学班,学员1301名;校外班12个,学员1206名;街道分校9所,学员802名;社区老年学校11所,学员2284名。全校共有学员5593名,入学人数占全市老年人口的9.7%。

二、构建全市老年教育网络

做强中心辐射街道、社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早在2006年,就把安宁市老年大学作为全市老年教育的“大本营”“中心校”;同时为方便老年人就近入学,2007年,城区(主要是在连然街道)内开办12校外班。2009年,在全市9个街道老年大学分校。

如何利用好“大本营”现代化的硬件,发挥好“中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市老年大学首先是把“中心校”做强做优,重点把它发展为三个中心:教育示范中心、理论研究中心、师资培训中心;然后派“中心校”的优秀教师或骨干学员去担任校外班和分校教学的辅导员,学校定期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既让社区老人享受到了校本部的优质师资,又方便了社区老人就近上学。

(二)创办分校社区老年学校,优化布局。目前全市共有9所分校11所社区老年学校采取的办学方式主要有:二联办学、合作办学、独立。如何:禄脿、八街、县街、青龙等分校采取的是“阵地联用、组织联营”的“”模式,就是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由分校所在社区提供,分校管理委托给街道综合服务中心负责。金方街道依托原昆钢老年大学独立办学。晓塘社区、始甸社区、万辉社区、大屯社区等老年学校依托新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这一办学模式得到昆明市老年大学领导的充分肯定。2020年,11所社区老年学校注册学员2000余人次。分校社区老年学校的创办,既优化了安宁市城区老年教育资源的布局,进一步扩大了教学规模,也缓解了“一座难求”。

目前安宁市已基本形成了校本部、校外班、分校(社区老年学校)三个层面老年大学的办学格局。

、对策与建议

(一)老年教育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和国家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和宣言书。而老年教育是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市委政府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老年教育,采取有力措施,把发展老年教育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本地区老年教育发展的近期规划和远景目标。坚持老年教育的公益性,加大对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坚持老年教育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老年教育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增长挂钩的调节机制。实行政府主导与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社会各方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推动老年教育快速发展。

(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市委、政府应把它提到议事日程,将发展老年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与安宁市经济发展同步的发展老年教育的规划,将老年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成立由市委分管领导挂帅,由老干部工作部门牵头,由财政、民政、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部门参与的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老干部局,明确工作职责,从上到下形成市委、政府主导,市委老干部局牵头,多方参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制。

(三)立足规范运作,健全工作机制。组织机构健全后,老年教育工作应立足于规范运作,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工作开展。一建立督导机制。各级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督导制度,定期对基层老年教育工作进行督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建立考核机制,对基层开展老年教育工作实行目标考核,调动开展基层老年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三建立培训机制。每年举办一次老年教育工作培训班,对校外班、分校(社区老年学校)的工作人员或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老年教育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老年教育办学标准,每年开展评先选优活动,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推进工作。

(四)推动资源共享,抓好网络建设。发展老年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校本部、校外班、分校(教学点)各自的作用。

1.校本部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校本部要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己任,内素质,外树形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老年大学校本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重要。校本部首先要搞好学校的自身建设,不仅在硬件上成为“有形”的榜样,还要在软件上创造出“无形”的经验来,影响和带动其他校外班、分校(教学点)的发展。二要把示范校建设成为本地区老年教育的科研、教学、资料、教学管理、教材建设、信息化、宣传工作、培训、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中心,三要建立培训机制。每年举办一次老年教育工作培训班,对校外班、分校(教学点)的工作人员或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基层老年教育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老年教育办学标准,每年开展评先选优活动,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推进工作。以对周边校外班、分校(社区老年学校)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2.校外班是安宁市老年大学办学形式的另一个新创举,开办3年来,逐渐显示出新生事物强劲的生命力。为使这株新生幼苗茁壮成长,2009年学年,我们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遵循办班“四自、三定、一不交”(四自: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三定;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一不交,不交学费)的原则,及“一指导、二定期、三提供”(一指导学校在办班指导思想、活动目的、科目等方面在宏观上进行指导,具体活动事务由班长负责处理,要求每个校外班每学年交一份活动总结教务处二定期一是定期召开班长会议,汇报本班活动情况;二是教务人员不定期地深入教学点,调查研究,好协调工作三提供学年末时,学校提供学习成果展示平台;提供班长按照本班人数人均每月发给1元的工作补贴;提供每学年以班为单位每个学员2元活动经费)的管理模式,对已办了3年的11个校外班进行了全面整顿:民主选举了班长、重新登记学员,对不符合章程精神的,停办了1个班,合并了1个班,新发展了7个班。现有校外班共计18个,793名学员。通过整顿,出现了以下特点:1.班班做到了“四有”:有活动阵地、有器材、有学员喜欢的活动内容、有基本稳定的学员;2.活动正常,组织有序,积极性高;3.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受到社会好评。百花公园四、五班的学员一、五赶街天的活动情景,更引人注目。他们在茶楼下的小广场上,用喜闻乐见的花灯歌舞为赶街的乡亲们送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讴歌改革发展新成果的节目,观众几乎场场爆满。遍及安宁城区公园、社区、广场的老年大学校外班活跃了老年人生活,丰富了安宁社会文化。校外班成为安宁市“三级老年教育”网络的有力支撑点。

3.分校(社区老年学校)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应致力于资源共享,做到“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现有条件下有种资源共享模式供参考。一是分校(社区老年学校)与“新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相结合。近年来安宁市投入大量资金对街道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进行改扩建,配备了桌椅条凳、图书资料、音像设施、活动器械、文化教育用品等,这些场所和设施很适合办分校(社区老年学校)。据统计2020年安宁市建成文化活动室83个,采取昆明市财政、安宁市财政两级补助,每建成一个不低于室内面积80平方米的活动室补助5万元。文化家园工程与分校(教学点)在性质和功能上有着紧密的结合点,二者结合开展工作,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校(教学点)开展的教学工作和课外活动,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新文明实践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广泛吸纳老年人参加,成为分校(社区老年学校)的一种教学形式。二是分校(社区老年学校)与敬老院相结合。随着民生建设的不断推进,由政府投资在9个街道建设中心敬老院,对孤寡老人进行集中供养,新建的敬老院基础条件较好,配备了活动场所和娱乐设施。仅在2021年安宁市老龄事业促进会就补助7家敬老院35000元,用于购置设施、设备。分校(社区老年学校)可探索与敬老院共建共享,敬老院为分校(教学点)提供办学资源和部分生源;分校(教学点)开展教育活动活跃敬老院的文化生活,二者结合可实现双赢。

(五)加强和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十四五规划期间,安宁市老年教育网络建设应着重抓好项工作:一是建立老年教育信息库,资源共享二是继续加强对校外班的指导。三是对已经成立的街道分校社区老年学校要在规范、巩固、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完善老年教育体系,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学习。四是整合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现有各类教育、文化、体育设施和场所等,开展老年教育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兴办老年教育事业。通过老年教育中心,将各个层次教育网络联通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上下、左右相互贯通的整体。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