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离退休干部群体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如何快速、有效、精准的进行服务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坚持信息化、大数据思维,在老干部工作中全方位、立体化用好离退休干部信息管理系统,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信息数据支撑。 一、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全国)离退休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于2010年,由中组部监制、福建省委组织部研制,2015年山东省委组织部结合省情实际,在全国版的基础上推出了山东版。该系统是一个服务于老干部工作,以离退休干部信息管理为主,集存储、管理、查询、统计、分析、互动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该系统内储存管理的信息数据,既具有纵向时间上的连续性,又包含横向内容的丰富性,是一个地区离退休干部群体的“明细”,也是一个地区老干部工作部门开展工作的“家底”。 近年来,通过实际管理操作,发现该系统在管理使用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退休干部已成为老干部工作部门的主要管理服务对象,由于退休干部群体数量庞大,且年龄阶段、爱好兴趣、专业特长差异较大,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引导他们发挥作用、释放正能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大数据思维和有关信息库的使用便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和突破口,其中,离退休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就是我们老干部工作者掌握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个工具可以为我们宏观分析老干部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能够更好预判老干部工作未来发展趋势,也可以对老干部个体进行单独精准分析,找出共同规律。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该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不习惯从数据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导致系统中耗时耗力采集的信息数据一直在“睡觉”,基本上没有被“唤醒过”。 (二)重视程度不够。离退休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存储的信息内容异常丰富,每名离退休干部均设有3级信息集63项信息点,在文化养老、作用发挥等方面的信息数据也非常详实,可以说,整个系统就是一个“信息化”了的地区老干部工作“家底”,本应成为单位及各科室开展工作的重要参考。但实际中,只是简单地交由相关科室负责管理维护,年底完成年报报送就算完成任务,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联动管理使用机制。 (三)更新维护不及时。信息数据的生命力在于准确、有效,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该系统一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跟踪维护机制,往往只是在年底进行1次集中维护,维护内容主要是增加年度新退休干部信息、删除死亡干部信息及其他方面,但因为该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且全部是手动录入,很容易出现把关不严问题,造成信息误录,影响系统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 二、改进措施和意见建议 (一)切实提高认识。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老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在工作中,要将离退休干部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认真对待,建立定期研讨机制,加强工作人员力量配置,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创新管理方式。目前,各地区对该系统的日常管理维护,基本上由单位1名工作人员负责,由于该系统功能较多,操作较为复杂,做到熟练操作至少需要2年时间,为防止出现操作人员意外“断层”,给工作带来损失,可考虑将使用权限拓展到业务科室,确保每个科室至少有一名干部熟悉掌握操作系统,但要明确对操作系统信息数据只具有使用权,不能擅自修改数据。同时,要具有严格保密意识,禁止管理人员将系统内信息泄露给无关人员或用作他途。 (三)及时更新维护。及时更新维护、确保信息数据准确是离退休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和基础。在工作中,要将更新维护放在核心位置,积极创新方式,确保数据得到及时更新。一方面,建立全年弹性维护制度。由原来的定期维护调整为定期与日常相结合,具体方式为:由原来的年底集中维护1次调整为半年集中维护1次,不仅降低了年底工作强度,也确保了信息数据的录入准确度。同时,利用好各业务科室职能,不定期收集各业务科室掌握的离退休干部信息资料,对系统随时进行更新维护。另一方面,建立协同配合制度。与本地区人社部门对接,建立沟通机制,由人社部门定期提供某个时间段内的退休干部名单目录,对各单位报送数据进行反向查验,提高系统录入数据权威性。 (四)做好指导培训。由于操作人员更替等原因,建议上级部门每年定期举办1次集中培训,可采取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各县区、较大部门单位的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操作熟悉水平。各单位要深挖人才潜能,发挥好专门科室作用,积极开展“传帮带”,由单位操作骨干对新人进行业务指导,确保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梯次明显的操作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