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学生防溺水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高度重视,今年各级出台的防溺水措施更为严格,对发生溺水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处理更加严厉,把学生防溺水工作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这样,溺水仍然时有散在发生。对如何有效防范,是目前值得我们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从各级各地采取预防溺水的措施来看,几乎都是对学生“看管监护”“禁止下水”“学校与家长签订责任书”,对江河湖海“加警示牌和防护栏”等以“堵”为主的严防死守措施。这些举措无疑是正确的,但预防溺水工作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江河湖海流域面积之大、海岸线之长,能加防护栏的地段寥寥无几;学生之多、年龄素质不一,暑假后学校鞭长莫及,学生家长上班工作,不能全程管,又不能把孩子整天锁在家里,更何况还有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现实情况是,每年总有一些顽皮的孩子瞒着大人偷偷涉水,发生令人痛心的溺水事件。这些现实问题单靠原有的围堵措施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为,再多的叮嘱,再多的管束也抵挡不住江河湖海对孩子们的诱惑,外界各种因素几乎不能成为影响他们涉水的障碍,所以必须重新考虑防溺水思路,在坚持“防与堵”的基础上,增加“导与疏”的措施,为此,我们就防溺水从“导与疏”这个侧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让每个孩子学会游泳,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和国防后备力量。学会游泳不仅是为了学生锻炼身体、当运动员,更重要的是为未来战争、抗洪救灾等突发事件培养储备有生力量。现在的孩子多数是“旱鸭子”,一旦遇到涉水紧急情况,往往措手不及,既保护不了自己,也救护不了别人。对今后的安全教育,不能因预防溺水把学生与水割裂开来,采取“因噎废食”的安全措施。教育部门应把游泳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孩子在小学期间学会游泳、在初中期间学会自救互救,到高中、大学能达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程度,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驾驭水的能力。家长首先要学会游泳,利用一切可能时间,主动的从小陪孩子一起亲近水,激发孩子学游泳的兴趣,扶助孩子学会游泳。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培养出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有血性、能担当、有技能的坚强青年。 二、各级政府要加强游泳环境和游泳场所建设,为孩子学游泳提供安全设施。在禁止不安全的野泳后,地方相关部门可以对本地现有的游泳场馆进行整合,给予相关的政策补贴或政府购买服务,让游泳场馆乐于对学生优惠开放。据了解,由政府体育、教育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举办的公益性游泳场馆是非常少的,县以下的学校几乎没有游泳设施。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兴建更多游泳场地供学校、学生使用;有条件的中小学可建立游泳池,供学生学习、训练游泳;对沿海、靠江(河)、依湖(库)居住的学生,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水源条件开辟建设适合学生游泳的安全场所;在广大农村要整修好原有的池塘,让孩子们有更多安全的游泳机会,保证农村孩子有游泳的地方。只有建设一定的游泳场所,满足孩子们炎炎夏日游泳嬉水的需求,这才是防止野泳,避免悲剧发生的科学方法。 三、有意识地让孩子体验“溺水”的感觉,自我提升对水的敬畏。传统的防溺水教育就是禁止涉水,把学生距水千米之外,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孩子只看到会游泳的人在水里好玩有趣,却不知道遇到危险后人在水中憋气、呛水的窒息感和呛咳感、游泳疲劳后不能靠岸的无助感。要想堵住孩子私自涉水,不如主动的、有组织的、有安全保障措施的通过游泳让孩子体验一下“溺水”的感觉。先让孩子在盛水的脸盆憋气,直到不能坚持再抬头呼吸;体验“溺水”感觉要循序渐进,再带孩子到游泳池浅水区,在水中蹲下,头蒙在水里,看能坚持多长时间,以此促使孩子们亲身体会到水是一把双刃剑,水不仅好玩,也是无情的。要正确引导孩子接触水、适应水、喜欢水、敬畏水,最终安全驾驭水。 四、要充分发挥少年宫、儿童乐园、夏令营的作用。暑假期间,要广泛动员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参与暑期快乐营活动,把这部分儿童群体引导到集体中来,由分散束缚性监管变集体娱乐性有组织的活动,让孩子们有地方玩,把他们想涉水的兴奋转移到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中来,这也是“疏”之所在。 五、加强生命知识教育。学校要开设生命知识课,通过生命知识教育,让孩子们懂得,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能重来!有研究发现,年龄越小,对死亡越没有恐惧感,“初生牛犊不怕虎”,就不会对溺水产生畏惧心理。要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爱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 防溺水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高度重视,疏堵并举,齐抓共管,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