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乡村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源泉,在东营广饶这片红色热土上,蕴含着丰富的乡村红色资源。为将这些红色文化总结好,发扬好,广饶县老干部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离退休干部经验优势、政治优势,组织离退休干部全景展示家乡特色,深入挖掘家乡红色故事,通过老同志讲述、描绘乡村发展变化,展现在党的领导下,广饶美丽乡村建设现状,汇聚乡村振兴中的红色力量。 活动引领,典型素材广泛挖掘。以开展“重走故乡路,初心致党恩”离退休干部百村行采风活动为平台,组织老同志重走一次家乡路,用视频记录家乡红色故事。活动中,老同志的脚步走过了大码头镇、花官镇、陈官镇等6个乡镇的20多个村。通过老同志回忆采风,以一村一故事、一村一特色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涵盖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故事,也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创业历史,为进一步丰富广饶县红色党史提供了鲜活素材。“最后一碗粮,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啊,送他上战场。”这首当年的歌谣,生动地刻画了陈官镇李家村拥军优属的一往情深。退休干部李邦吾讲述道:“我的父辈们常讲,在抗日战争时期,杨国夫司令时常在我们李家村落脚,并表扬我村是红色堡垒村。1945年大参军运动中,全村有132名青年名参军,当时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民子弟兵,我们村一次参军一个连,由进步青年李安东任连长率领开往前线。村民李洪玉一家三人参军,兄弟2人为国捐躯,被县政府授予‘一门三英’匾额表彰。当时,前方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后方的老少爷们也没有闲着,妇女们白黑织布供给前方。四五十岁的男同志成立担架队上前线救死扶伤,去的时候运弹药、给养,回来的时候把伤号送到后方医院。当时,广北一带是靠天吃饭,粮食产量极低,但李家村有个口号:宁可自己吃不饱,也不能让前线战士们饿肚子。李家村为渤海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小码头,小码头,小码头惨案记心头,阶级仇,民族恨,诉不完的血泪仇,血泪仇。”这首《小码头之歌》是解放后大码头镇小码头村为纪念日军屠杀无辜村民74人,造成的“小码头惨案”所形成的一首悲壮歌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歌在年轻一代这里已基本淡忘,但通过退休干部王炳芬及村里老党员的共同追忆,一点一滴地将这首红色歌曲复原了出来。讲述完小码头村红色故事,王炳芬激动地对着镜头说:“今天,我把小码头红色故事讲给大家听,希望大家勿忘国耻,牢记历史,让红色故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同频共振,精神铸魂乡村发展。乡村采风相关视频通过广饶新闻、广饶发布微信号、微信视频号播出后,引起了广大群众强烈的思想共鸣,激发出强烈的家乡自豪感。部分视频观看量破万,观众们纷纷在视频下留言:“这都是我们亲人们所经历的红色历史啊,感动感动。”“我二爷李洪庆牺牲时候二十三岁,那时候我的祖辈们是多么的心痛啊。”“我的父亲也是那个时候参军的。”“视频里的所说的李安东就是我的三爷爷。”活动通过老同志的视角介绍,不仅生动宣传了村里的红色故事,更因为结合了老同志土生土长的亲身经历,为大众展示出家乡不一样的历史。采风中,老同志与乡亲们一起搬出村里的老物件,向观众们讲述老物件背后的红色故事及村里的民风民俗。在大码头镇央上村,老同志徐凤荣与村民一起抬出一个和面的大盆,对着镜头介绍过去老百姓们如何为驻村的战士们做饭菜;在花官镇生金李村,老同志李训田在与村民一起剥蒜过程中,向大家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为了将盐碱地改良为良田,党员带头成立突击队大干一整年,硬是将黄河水引灌过来,在盐碱地上种出了水稻的故事。红色精神一脉相承,在老同志的带动下,村里新一代年轻党员介绍了在老一代党员的影响下,继续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取得各种变化成就,使整个采风活动的意义回归落地。 拓展链条,有效激活红色地标。“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欢迎您来我们美丽的家乡做客。”“我是刘述政,欢迎来我们小刘桥村,我退休后在村里义务当讲解员已经有10余年,我在刘洪范事迹展览室这里等你。”在老同志的热心介绍下,坐落在央上村的清河地委旧址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参观者,小刘桥村刘洪范事迹展览室里响起了一次又一次铿锵有力的讲解声。部分小众的广饶红色地标,又重新焕发出无限的活力。在老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绘制了一幅包含10余个红色地标的广饶红色地图,他们义务当村里的红色讲解员,为广饶土地上的红色地标增添了新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