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安宁市太平新城街道属安宁市辖街道,面积8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3124人(2021年七普)。距安宁市城区12千米。近年来,安宁市太平新城街道统筹街道社区党建资源,本着“共建共享,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活动”的理念,多举措探索“家门口老年大学”建设,着力破解老年教育“一座难求”困境,让辖区内的老年人志出家门就能进校门,切实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更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共建共享,打造分校、社区学校两级联盟 随着太平新城街道开发建设,商业、地产等项目不断落地的同时,整村搬迁、农民融城等工作也伴随而来着。街道党工委审时度势,成立了安宁市老年大学太平新城分校,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校长,统筹管理,文教群团办具体负责学校日常管理,街道平均每年列支百万资金保障学校发展建设。学校制定并不断完善《基层文化活动队的相关办法(试行)》《太平新城街道分校相关管理办法》,每年通过民主推选在每个班级中选出班长、副班长各1名,负责班级管理;年末在学员中开展评优评先活动,选树典型,每年至少搭建平台2次以上,为学员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增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每学年学员平均出勤率达93.7%。 2020年5月,经市委老干部局和市老年大学验收,在太平分校下设2所社区分校:万辉社区分校、始甸社区分校。统筹教学场所面积1000余平方米,开设开设了书法、花灯、舞蹈、太极拳、声乐、旗袍秀等专业,学员达500余人次。 (一)采用分校“一帮双带”机制,打造“家门口的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分校全方位帮助社区学校创建工作,通过教学带动、活动带动,共享教学资源,形成分校、社区学校两级联盟模式,制定符合老年学员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师管理制度》《学员守则》《班主任工作职责》《班长工作规范》《工作人员联系班级》等规章制度,对社区学校发展方向进行定位,使社区学校的教学管理都有章可循、井然有序、高效运转。 (二)坚持开设特色社区学校,满足老年学员多样化需求。社区老年学校结合区域实际和当地民俗民风开设特色课程,以“课程特色”带动“学校特色”,形成秉承文化传统和展示独特风格的办学特色,并注重在办学中不断满足学员们需求,组织多种主题培训,邀请各级讲师进行“四德教育”、普法、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等专题讲座。 (三)坚持需求导向,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太平新城的前身是一个典型的白族乡镇,在此居住的白族人口占原著居民人口数的40%左右,老年大学太平分校深入挖掘白族传统民俗特点,成立了极富白族特色的鼓队、霸王鞭队、草帽舞队、毛巾舞队、八角鼓队。每年大型活动暨“我们的节日”元宵、端午、中秋节期间,组织大型白族文化传习展演活动,充分展现太平新城特有的白族文化风采。 二、党建引领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规范社区老年学校建设,坚持政治立校,把党建引领融入到教学、服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各方面,切实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凝聚起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党建+政治立校”,社区办学有方向。将党建引领和政治立校有机融合,在各个班次开展课前学习教育,制作党建宣传展板,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心聚力、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党建+质量兴校”,立师德、树典型,师生心中有标杆。建立学员党员信息库、师资库,注重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表彰优秀教师、优秀学员,激发师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全校师生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三)“党建+文化活校”,打造平台,学习活动有氛围。将党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思想教育、情感激励、典型示范、民主参与等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载体,组织学员开展普及文明风尚传播、参与帮扶共建等系列主题学习活动。结合重要节点、重大活动,广泛开展基层党建指导、红色故事宣讲、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文艺展演等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 三、有的放矢 推进“家门口老年大学”建设 充分了解社区位置、软硬件设施、辖区老年人数量等情况,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了解、挖掘、邀请社区特色人才加入社区老年学校,整合社区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努力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米”。 (一)分校业务指导,严把师资关。一是严把“选聘关”。健全校务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把专业知识学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热爱老年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的教师作为社区学校的选聘对象,建立了门类较全、数量充足的社区分校“师资库”。二是抓实“提升关”。建立社区学校教师档案,协调社区制定适合的教师职责和教学制度。按季度召开教师座谈会,定期向分校汇报社区学校教学情况,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评选分校“优秀教师”“最美教师”“学员最满意教师”等活动,使社区学校有对比、有目标,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三是巧用“发掘关”。坚持“就地取材”原则,发掘本街道、社区文艺骨干、社团尖子,通过审核后,使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二)积极引导、学为结合,主动融入社区。一是积极开辟二三课堂。组织学员采风、展示等,拓宽知识面,做到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二是通过积极引导参与公益。开展文明劝导、基层社会治理等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展示学习成果,扩大老年大学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老同志加入到老年大学学习,更能体现出学有所用,使老年学员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为社区管理贡献力量,实现“社校结合、互利共赢”。 四、经验与启示 (一)把党组织做强,才能创造性引领地区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太平新城街道正是在失地农民安置、新建社区治理中牢牢把握住了党组织这一核心引领,应运而生的市民学校,正是党组织引领文化发展的具体平台,有了党组织的高位统筹、具体规划,才能将社区老年学校办的热火朝天,将失地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整村搬迁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 (二)把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才能让社区老年学校更容易被居民接受。太平新城街道分校正是重视这一关键性问题,因地制宜,开设课程,将本地的白族文化融入其中,才能让社区老年学校的阵地不断向社区延伸,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不仅吸引了当地群众的踊跃参与,辐射带动了整个安宁区域的大型群众文体性活动,真正把社区老年学校的作用发挥在了刀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