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营利津县牢固树立融合开放共享理念,着力实施“三项工程”,将新时代老年大学工作主动融入社会发展大局,为助力基层治理增添正能量。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实现政治立校。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组织凝聚和政治教育优势,引导老同志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是强化组织覆盖。探索实施“支部建在班上、活动办在课堂上、余热奉献在社会上”的工作模式,将167名党员学员按班级划分为25个临时党支部,各支部通过公推直选方式选举产生支部书记和委员。制定班级党支部工作细则,形成“大学抓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聚学员”的组织工作体系。二是强化政治引领。将思想政治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每学期邀请市委党校专家上党课,用好“开学第一课”“课前十分钟”,组织学员学习新时代新思想,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三是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在每个班级设立党建宣传栏,每半年开展一次班级党建主题活动交流评比,每学期末评选优秀班级党支部和共产党员。不定期开展党建活动,先后开展“创建美丽校园”“我为利津发展建言献策”“我与党旗合个影”等活动,让老同志切身感受到上老年大学的优势。 二、实施“集成办学”工程,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坚持拓面提质、特色办学,推动老年大学向基层延伸。一是统筹资源拓思路。印发《关于实行“双统筹双服务”打造老干部“本色家园”的若干措施》,成立老年教育联盟,加快推进老年大学与职业院校、社区、部门单位联合办学。先后与县文联、县文化活动中心、县中心医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挂牌成立市化工学校老年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争创社区市级示范校3所,聘请书协、美协、摄协骨干到校任教,实现师资、课程、场所共享共用。二是校企合作开新局。加强老年大学与企业合作交流,在齐鲁银行利津支行创办老年大学分校,首期开设交谊舞、太极、瑜伽、柔力球等4个专业8个教学班,满足老同志大型活动需求。三是特色课堂趟新路。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开辟“第三课堂”。组织摄影走进田园综合体、旗袍走秀黄河外滩、书画走进传统古村落等游学活动,让老同志在学习感悟中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民间技艺,组织学员到茂盛馆学习水煎包制作,到老街长巷体验传统文化,聘请剪纸传承人到校任教,促进非遗传承,提升办学吸引力。 三、实施“本色家园·十百千”工程,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原则,引导老年学员助力基层治理。一是打造老年大学“双孵化”基地。按照老年大学培养骨干、骨干领办社团、社团服务社区的思路,将老年大学党建、教学、文体活动等融入社区,为社区孵化文体团队和志愿服务队,在全县确定10个“本色家园”示范社区,每年开展活动不少于100次,带动参加各类活动的老同志不少于1000人次,引导社区老干部就近就便参加学习活动、发挥优势作用。二是深化志愿服务。打造“红袖章·五色光”志愿服务品牌,依托老年大学成立老干部志愿者协会,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30余支,每年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敬老院等志愿活动上百余次,为基层治理注入银色力量。如津城社区成立的“赵卫东工作室”,打造了集党建指导、矛盾调解、亲情陪伴、点亮微心愿等为主要内容的“金秋”为民服务品牌,为促进社区发展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传承红色基因。开辟郭景林故居、党史教育体悟中心等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学员在走进红色熔炉筑牢精神家园的同时,积极投身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拍摄《老年大学里的红色传承者》专题片,成立“关爱明天”宣讲团,开展“五老”宣讲“蒲菊行动”,30多名老年学员主动担任现场义务讲解员和中小学校课外辅导员,让红色基因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大地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