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伙食

2014-1-5 19:57|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979| 评论: 0|原作者: 文\ 王建中

摘要: 我插队所在的清徐县王答公社属太原主产粮区,但就是粗粮多、细粮少,主食多、蔬菜少。当时种粮主要说产量,上面要求“达纲要、过黄河”,只要产量上去就行。由于水源逐年减少,王答的土地盐碱化严重,再加上土地以胶 ...


我插队所在的清徐县王答公社属太原主产粮区,但就是粗粮多、细粮少,主食多、蔬菜少。当时种粮主要说产量,上面要求“达纲要、过黄河”,只要产量上去就行。由于水源逐年减少,王答的土地盐碱化严重,再加上土地以胶泥土为主,板结非常厉害,唯一能高产的粮食就数高粱了。当时所种的高粱也是新品种,学名叫“反帝五号”,俗称五号高粱,这种高粱个头不高,穗子很大,亩产七八百斤。此外也少量种些玉米、谷子、小麦、土豆、红薯和少量的蔬菜。

我们知青的伙食基本上一天三顿粗粮,以红面、玉米面和小米为主。五号高粱口感很差,因为舍不得掺白面,只好掺榆皮面。因此每天的食谱就是:早上红面拌汤、窝头;中午红面剔尖、熬胡萝卜;晚上红面糊糊,蘸醋。有时我们还把糊糊趁热抹到水缸上,吃的时候扒下来切成小块再拌上醋蒜。为此知青们总结出三句话:早上开门红、中午满堂红、晚上处处红。早上不用问是红面,中午没说的也是红面,晚上不用想还是红面,就连第二天早上拉的屎都是红颜色的。

那时知青们的口粮除了红面外就是玉米面,早上疙瘩,一两面拍两个,后生们一般要吃八两面的即十六个煮瘩圪还是连汤的。再就是吃小米干饭,村里人很喜欢吃小米干饭,人家也会做,焖饭时水不能多了,要放点碱面,火候要把握好,待干饭焖好后,金黄的小米在冒气的地方像一座座小山。吃到嘴里一颗是一颗,十分筋道,越嚼越香。白面——村里人叫好面,那时候非常奇缺,知青们一个月吃不上几顿,一到吃好面时,男知青一般要报一斤或一斤半的干面,大海碗冒尖两碗。要吃馍馍的话,能吃的要吃七八个,每个足有二两以上。

村里的地绝大部分都种粮食了,每个小队只留了几分地种点菜蔬,夏天能吃点茄子、西红柿,秋天能分点胡萝卜、凉帽壳子式白菜和少量土豆。油极为紧缺,每人每月二两,就是有菜也没有多少油水。吃肉是让每一个人异常兴奋的事。每个星期三,王答村东南的文昌阁要杀猪卖肉,届时村里老乡和各队事务长便一大早赶到庙里排队买肉,大家往往是捡最肥的割上七八斤,回来后把肥膘熬油,剩下的包饺子或炖肉或炒几个肉菜,赶上阴天下雨不出工,则买上点薯干酒喝上一气。

    当时,我们虽然年轻,但酒量都不行,记得刚下去时,我们几个买了一瓶青梅酒,五六个人喝,酒未喝完,有一个人却找不见了,全队男女出动才在坝堰上把他找回来。当然平时也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喝上一点儿,小队不出工,大家就去大队副业上买上几斤豆腐,弄几个胡萝卜调凉菜,一伙人坐到一起喝酒,兴奋时出洋相,哭的、笑的、唱的、尿的,反正一切都由咱们。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