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人生乐在相知心 ——记全国优秀老干部工作者、开鲁县老干部局局长辛文华

2014-1-1 16:16|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4173| 评论: 0|原作者: 冯轩

摘要: 位于通辽市西部的开鲁县建县已有百年。在这片四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昂然伫立着一株树龄逾千年的雄伟榆树,无论其年轮还是雄姿都居全国之冠,自古更是被百姓奉为泽被生灵、保佑平安的神树。“桑榆晚景休嫌少 ...


位于通辽市西部的开鲁县建县已有百年。在这片四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昂然伫立着一株树龄逾千年的雄伟榆树,无论其年轮还是雄姿都居全国之冠,自古更是被百姓奉为泽被生灵、保佑平安的神树。“桑榆晚景休嫌少,日落红霞尚满天”,人们常以桑榆来比喻晚年,也借桑榆树旺盛的生命力来寄托对幸福晚景生活的期望。神树的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在这些年,开鲁县的离退休干部们确是实实在在地过上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好日子。

开鲁县委老干部局座落在县城的西北角,其四周分别是门球场、网球场、体育场和少年宫,是开鲁县文体活动的中心,也是县老年大学、县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所在地。两栋大楼的规格要远大于县里大多数委办局,周末无休,每天有数百人次的老同志赶来上课或活动。能容纳千余人的老干部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达5500多平方米,台球厅、乒乓球厅、舞厅、健身房、棋牌室等一应俱全。在这个仅有4600余名离退休干部的农业大县,这样的规模,在通辽市乃至全自治区行列中也是其中翘楚。此外,全县还有各级老年大学43所、学员2204人。有离退休干部党支部60个,离退休干部党员1168名。

离休干部白金柱85岁,听到要报道老干部局长辛文华,老人咧着嘴笑,口齿不清地反复念叨,“你们一定要好好表扬辛局长,这个局长太好了,自从他上任,这么些年老干部局的工作就没得说。”

101岁的王景阳是开鲁县最高寿的离休干部。老人已经听不到声音,甚至认不得自己的儿女,只有偶尔清醒时还能认得些字。记者到他家里探望,把“辛文华”三字写到纸上,放到老人眼前。长年卧床的老人从被中缓缓伸出左手,抬起,把大拇指竖了起来。

 

辛文华于20081月任开鲁县的老干部局局长,这是他第二次重返老干部工作岗位。在这之前,他是小街基镇的人大主席。从乡镇人大主席调任党政机关当“一把手”,这开了开鲁县干部调整的先河;再追溯到2006年的乡镇机构改革时,县里对96个科级岗位进行精简,一半的领导干部被调整为非领导职务,经过笔试、面试、考核的近百名干部中,只有辛文华不降反升,由开鲁镇党委副书记提拔到小街基镇人大主席,这也是开鲁县绝无仅有的一例。

还没有被评为全国优秀工作者的时候,辛文华就有相当的知名度,只要在老干部间提起名字,辛局长无人不晓。从1982年至今的三十多年里,辛文华还担任过中学教师、乡镇党委秘书、教育局人事股科员,19971月调任县委组织部老干部科长,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6年。73岁的原县政协主席李忠甫看着辛文华长大,“这孩子从小老实,上学的时候他学习就比其他人刻苦,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格。不光是在老干部局,以前他在教育局工作的时候,就是人事工作的顶梁柱。”

八月十五日是采访辛文华的日子,适逢自治区老干部局副巡视员陈旭明为首的调研组也在来开鲁的途中。恰在这天,辛文华的父亲突发心脏病,溘然离世。辛文华是辛家的老大,他夜里通宵守灵,白天红着眼回到岗位,硬是打起精神把工作安排得踏实细致。在随后的三天里,辛文华在处理好父亲的丧事同时,陪伴调研组和采访组视察了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县老年大学,汇报了全县的离退休干部工作开展情况,还就自治区老干部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整整三天里,这个黝黑的东北汉子不曾笑过一下。送别老父亲的那个凌晨,天蒙蒙亮,前来吊唁的人们便挤满了殡仪馆,仪式的队列径直排到门外。用通辽市委老干部局局长马洪文的话讲,辛文华真正做到了“忠孝两全。”

2008年,借庆祝建县百年之机,辛文华四处奔走,争取到资金400万元,建成了3300平米的综合活动大楼。几年来,老干部局的工作环境固然宽敞,但几个工作人员仍是两三人挤一间78平米见方的办公室。通用的降温设备是电风扇,事实上,整个局里共有五台空调,四台在活动中心的多媒体教室,一台在局长办公室,只有老干部来访的时候才会开启。大多数时候,辛文华只靠屋顶的吊扇来乘凉。这是个典型的东北大汉,他身材粗壮、皮肤黝黑,戴着块儿镶满水钻的陈旧手表,棕色皮鞋与黑色西裤之间总是一双白袜子。天气炎热,只消几分钟他就满头大汗。他不会打麻将,连扑克都不怎么会打。到了周六日,他闲不住,不是去办公室干活,就是到老干部家里看看。

20119月,辛文华接到获奖通知,得知自己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工作优秀工作者,在301个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只有20个优秀名额,辛文华排名第4。“我做梦也没想到能得上这个。”913日,他在考察途中从天津下了火车,咬牙买了一套1000块钱的西装和衬衣,天津衣服便宜,这是他不直达北京的原因。住宿被安排在铁道大厦,办会方为辛文华安排了一间套房,一进屋他就傻了,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酒店客房。接下来的两天令辛文华终生难忘。他出席了“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被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优秀老干部工作者”称号,成为自治区建立离退休干部工作制度以来第三位获此殊荣的老干部工作者;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张德江、李源潮等党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一天,也许全开鲁县的老干部们都看到他们的辛局长他登上了《新闻联播》。

 

在全国优秀老干部工作者的公示内容中,对辛文华的简介是这样的:辛文华,满族,49岁,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他设计实施包含10个特色服务项目的“亲情服务直通车”,协调成立“老年人鹊桥服务中心”,开展“走百家、访千人,向离退休干部送温暖”活动,带领局机关干部每人每年为有特殊需求的老干部办3件实事。曾被评为全国老年教育先进个人、通辽市优秀老干部工作者。

在此公示中,辛文华之所以获此殊荣,亮点显然在于能够大胆创新并建章立制。78岁的张子清是县老年大学的专职副校长,说起“同事”辛文华,“热心肠,工作上点子特别多”。从08年上任以来,辛文华在探索工作方法上没少下功夫:在他的提议下,开鲁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出任组长的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使老干部工作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组建了由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基层老年教育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推进和规范了城乡老年大学一体化建设进程;他推行离退休干部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关工委、老体协、老科协、老文联和老年大学负责人的“六位一体”工作模式,有效增强了离退休干部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开创的“亲情服务直通车”与“亲情语聊室”服务,赢得了许多老同志的高度评价。

载誉而归固然是好事,但对于辛文华,用时髦的话讲叫做“压力山大”。工作得到肯定,但要再上层楼则更需要他作出更多的努力与成绩。“我对辛文华是最放心的,但也是最不放心的。”作为全市老干部工作的标兵,如何在荣誉面前不自满、不懈怠、不放缓脚步,市局的领导也同样有此担忧。

“得了荣誉放到柜里,工作还是好好干呗。”仅在2013年,老干部局集中走访了130户离退休干部家庭,当场听取、采纳了十多条意见建议;以县离退休干部党校和老年大学为主阵地组成的十八大宣讲团,先后13次深入到乡镇、村屯作报告;组织了多场县老年大学与全县基层老年大学共同举办的歌唱比赛,书法、绘画、摄影展;在全县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党员中开展了“五个有”支部达标带动争做“五个好”党员,促动“五个好”支部建设的“三五”联动创建活动,将离退休党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辛文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打消了所有人的担忧。

 

辛文华的细致在老干部中有口皆碑。对于居住在县城的百余名离休干部,他们的家住在哪条街哪个小区哪栋楼乃至单元和楼层,辛文华都记得清清楚楚。随便问到一位离休干部的性格爱好、身体状况、家庭情况,辛文华也都如数家珍。在工作细节上,辛文华处理得同样到位:每个月,每个离休干部都会接到贴心的慰问电话,问询他们的近况与需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老干部局都会给企业离休干部集体搞福利;每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都要以入户和通过电话的方式给每个老干部拜年,还会为80岁以上的离休干部过生日;对于鳏寡孤独的老人,不论什么事,只需一个电话就有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在单位,走廊永远都光洁锃亮,就连地上的一个烟头,辛文华都要亲自拾起来放到垃圾箱。

老干部郭兴中、梁贺腿脚不好,常年闷在家里,辛文华琢磨着他们身边没个说话的人,便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与他们一起工作过又聊得来的老同志,组织他们聚会聊天,帮这二老驱除寂寞。2009年春节前的大年二十九,离休干部葛荫生急病在通辽市医院抢救,急需医疗费。辛文华筹借了3万元便往通辽市里赶,陪护老人直到深夜。大年初一一早得知葛老病危,辛文华又开着车马不停蹄地跑了上百公里去帮葛家处理善后事宜。

不论同事还是老干部,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辛文华有能力、会办事。2008年辛文华刚上任时,一位参加过抗日的离休干部对住房政策不满意,几乎每个进门的县领导都被他从家里骂出巷外,到后来,甚至于没人敢去走访慰问。事情到了    辛文华手里,没过多久,辛文华就和老爷子成了好朋友,他的儿女还多次要请他喝酒吃饭,老人再也没跟县里闹过别扭;县里涉老组织的两个老干部因为涉老工作发生争执,天长日久,矛盾越积越深。辛文华知道后,没过多久,两位老人便相互给了台阶下,言归于好。

辛文华对此并不掩饰自己的成就感。“我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干老干部局长这么多年,实现了老干部零上访。没有一个老干部对我们的工作不满意。”工作人员路海军告诉记者:“别人做不通的工作他能做通,其实我们辛局长能有什么特异功能?无非是他一次次往老人家里跑,把能帮到老人的工作都做到位。将心比心,人心都是肉长的,老人感动了,问题总会慢慢解决。”

 

老干部局的工作人员和辛文华一样忙:早晨7点,所有人必须全部到岗,周六日也需要轮流到单位上班,因为活动中心不关门,要对老同志们正常开放。随口说到一个离休干部的名字,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局长一样,老人的年龄、住处和身体状况便脱口而出。

虽然官阶不高,但辛文华自有一身气场,大家对这位黑脸的局长都有七分敬畏。在单位,下属见了他都规规矩矩。李超波来老干部局工作8年了,他在辛文华面前立正,绷得笔直,说话干活都一板一眼;可一下了班,他只喊辛文华叫“老头儿”,这位局长也从不恼。

2012年,李超波的父亲不幸遭遇车祸,身受重伤。正在外地考察的辛文华立即动身提前赶回来,帮着李家忙前忙后。至今,辛文华总会定期到李超波家看看老爷子的恢复情况。工作人员马海丽对辛文华的评价是“嘴冷心热”,仅仅是她家,辛局长一年就要去上几趟,她婆婆生病了,第一个赶来探望的也是辛局长。

家住通辽市的老干部杨森没少受到老干部局的照顾,老人念着大家的热心与贴心,只要一来开鲁,就要到老干部局走一圈,挨个到办公室给工作人员问好。前文提到的郭兴中老人在2009年去世,离世前一小时,弥留之际的老人仍念叨着想见见老干部局的同志,直至辛文华和工作人员闻讯后奔到病房。

离休教师刘志超87岁。2008年,独居多年的老人从老年公寓搬到长青家园小区。刚搬来时,李超波照例要登门看看情况。老人家耳朵背,对附近的情况不熟悉,电话里怎么都说不清楚家的具体位置。李超波挨家挨户找,终于进了门。刘志超怎么都不会忘记2010年的那个阴雨天,她在家中犯了抑郁症的旧疾,精神趋于崩溃的老人给李超波打了电话。匆匆赶来的李超波从上午一直安慰她到下午。回忆起这件事,老人动了情,红了眼眶,她说,“如果不是超波过来陪我,那天我可能就挺不过来了。我活了一辈子,在一个人最孤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给我温暖、真心实意关心我的人,一辈子最需要的,不也就是这样的一种真情吗?”

2008至今,短短5年,老干部局已经有7名干部走向市关工委、县委办、统战部及其他科局的领导职位,老干部局已成为一个干部成长的新摇篮。有工作人员自豪地说,在开鲁县,做老干部工作有底气、有成就感、有奔头。手下的干部一个个飞出去,组织部的领导问辛文华,“你把手下精兵强将都推出去,老干部局的工作怎么办?”辛文华说,“成熟一个,提拔一个,这说明县委对老干部工作的重视、对老干部工作者的重视,忙点、累点无所谓,活儿我自己干都行。”

辛文华的办公室里,荣誉匾额占满了半面墙壁,对他及老干部局做先进性报道的刊物更可谓旗布星峙。但时隔三月,记者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却是一次座谈采访中,几位年过古稀的老同志们讲到辛文华的好处,乐得停不住口。离休干部张宝荣耳背,又急着想发言。终于有了机会,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83岁老爷子大着嗓门插上一句:“我们到老干部局就是回了娘家!这是党的政策好!这是我们的干部好哇!”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