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工信厅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老干部李昭泰老厅长捐资助学仪式在离退干部中心四楼文化交流中心举行。李昭泰老厅长情系教育,倾情捐助,向自己的母校——济宁市汶上县一中捐款20万元,成立助学基金,帮助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实现梦想。同时,李老还将自己倾力写就的100副唐诗隶书作品捐献给母校,以此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李昭泰同志生于1938年11月,祖籍山东汶上县。1964年毕业于山东财经学院,后分配到山东省轻工业厅。1977年副处级、1983年副厅级、1990年厅长、党组织书记,1998年山东省政协常委、人资环委副主任,2003年12月退休。2009年,李老参与山东省人大书画院的活动,开始自学隶书。每天阅读、书写一小时以上,坚持至今。李老的隶书作品,艺术精湛、功力深厚,虚实相生、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谈起自己捐资助学的初心,李老沉思良久,动情地说:“作为一名有56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在交谈中,李老丝毫不掩对故乡的眷念,对母校的感恩和对党的无限深情。他坦然回忆自己求学道路上的困难,“我上学很不容易,能坚持下来已经很好了”。高中三年的学费都是自己的老母亲喂鸡,一分一分攒下来的。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他成了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大学期间,他没回家过一次春节,寒暑假都是在打工中度过的。寒门出贵子,这句话用在李老身上恰如其分。艰苦的岁月不但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平添了笑谈往事的洒脱。正是深知寒门学子的不易,李老在内心深处涌动着对家乡教育,对莘莘学子的大爱。“我想帮助他们,好好读书,长大报效祖国。”一句简单的话,饱含了李老情系教育、感恩家乡的深情。在来到省第一轻工厅之后,李老更是关心教育工作。90年代初期是山东工业大发展时期,也是教育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李老一如既往地支持省第一轻工业厅下属学校的发展。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解决了下属省盐业工程学校教职工的住房、交通困难,稳定了教师队伍。每逢教师节,李老都亲自去参加下属学校的庆祝大会,并送上诚挚的节日祝福。在他的带领下,省第一轻工厅下属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山东轻工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了高质量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正是这种在职时候抓系统教育,退休后关心学校教育的大爱无疆,才让李老萌生了慷慨解囊,为母校设立奖学金的念头。 李老不仅在物质上给广大学子以帮助,在做人为学上也堪称典范。在交谈中,对于人生,李老说只有四个字的感悟,那就是坚持、自律。“知之不若行之”,在省第一轻工业厅,他坚持实干,带领省第一轻工业厅成为全国行业标杆,为山东轻工业的快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退休后,他坚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在练习隶书的过程中,他更是坚持不懈,自得其乐。为此,李老还写过一首打油诗调侃自己,“七旬老翁习隶书,读帖临帖用心独。冬练三九夏练伏,自强自乐真幸福。”这种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每一位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 惟宏德隆,情系教育。这次捐资助学,是李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性的体现。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正在进行文明创建的离退干部中心抹上了一层温暖的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