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书的娃娃叔叔一定帮到底!水泥工家里建起“爱心旅馆” 郑书明的助学之路,始于1986年的春天。 那年,同在重庆黔江区蓬东乡的一位亲戚外出打工,委托郑书明帮忙照顾儿子刘育红。郑书明在金麻田坝水泥厂当抽水工,住在一间用木板和编织袋搭起的工棚里。想到工棚面积不到20平方米,农村老家的妻儿尚未能和自己团聚,郑书明有些犹豫。可他不忍心看到12岁的刘育红无人照管,还是答应了亲戚的要求。 收下刘育红后,郑书明做饭、洗衣,督促他写作业,尽职尽责。一天,刘育红在饭桌上告诉郑书明一件事情,班里有位叫黎君的同学,家住在大山深处,到学校单程就要4个多小时,他每天天不亮,就打起火把往学校赶。因为家里困难,黎君连午饭都舍不得吃,晚上9点回到家,才能吃上当天的第二顿饭,也是最后一顿饭。 黎君的事情让郑书明很不是滋味儿,他想,照顾一个也是照顾,多个孩子只不过多双筷子、多盛碗饭而已,黎君上学如此艰难,自己应该伸出手帮一下他。于是,他让刘育红第二天把黎君叫来吃午饭。 第二天中午,刘育红带着黎君来了,黎君瘦瘦弱弱,身上只穿件单衣,冻得鼻涕直流。见到郑书明,他怯怯地喊了声“叔叔”,郑书明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以后你就在叔叔这里吃住吧,有叔叔吃的就有你的!”午饭时,郑书明做了份白菜炒肉,黎君一连干了三碗米饭。 当天下午,郑书明花38元给黎君买了件御寒的衣服,并买了床新被子,而他的月工资仅110元。床不够用,郑书明就把稻草铺在地上自己睡,床让给黎君和刘育红。有一天,黎君放学回来,情绪低落,刘育红悄悄告诉郑书明,开学一个多月了,黎君的学费还没缴上,老师已经催了几次了。 弄清原委后,郑书明抚摸着黎君的头,温和地说:“别担心,叔叔给你缴学费!”第二天早上,郑书明把缴学费的钱塞给黎君,黎君说不出感激的话语,流着泪接过了钱。 郑书明收留刘育红和黎君的事情传开后,几个离家较远的贫困学生结伴前来投奔,郑书明来者不拒。自此,他的“爱心旅馆”正式开张了。 郑书明不但收留贫困孩子上了瘾,听到有困难的孩子也会直接找上门去。有一天,郑书明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孩子边走边哭,便走上前去,和蔼地问他是不是遇到了困难? 看到郑书明和善的面孔,那孩子抽泣着说,他叫张朝炳,家在五里乡海洋村,正在读初一,父亲去年患重病去世,家里为父亲治病借了许多钱,因为缴不起200多元的学费,母亲要他退学。他喜欢上学,却不得不退学。说着说着,张朝炳又哭起来。 张朝炳的处境让郑书明感到心酸,也让他想起自己的经历。郑书明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小学没毕业就辍了学,让他读书的梦想化为泡影,眼前这孩子正面临着失学,自己得帮他一把。于是,他让张朝炳明天正常到校上课,自己记下他的班级,会给他送学费去。郑书明的话让张朝炳半信半疑,但看到这位叔叔肯定的目光,不由点了点头。 郑书明答应替张朝炳缴学费,可他身上只有十多元钱,为了实践诺言,郑书明决定找十几公里外的朋友去借。当天下午下班后,他走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找到那位朋友家,一番恳求,朋友把钱借给了郑书明。 揣着借款,郑书明连夜往回赶,走到中途却迷了路,他索性在草丛荆棘中露宿了一夜。第二天天一亮,他找了根木棍,拖着疲备的身体往张朝炳的学校赶,在上课前找到了张朝炳,和他一起把学费交给了班主任。 张朝炳看到仅一面之缘的郑叔叔满脸疲惫,感激得给郑书明鞠了一躬。在郑书明的邀请下,张朝炳也住进了“爱心旅馆”。这个简陋的家,成了他人生中最温暖的记忆。 星转斗移,转眼27年过去了,郑书明先后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孩子,投入的善款也有数十万元。
搞创收黑夜山中遇险,为维持“爱心旅馆”运转苦苦支撑 郑书明的“爱心旅馆”最多时住有20多个孩子,有些孩子是同学带来的,有些是老师介绍来的,有些则是自己找来的。人太多了,吃饭都要像农村办酒席那样分批进行,晚上只能打地铺才睡得下这么多人。 这么多孩子的吃饭问题要安顿好,不是一件易事。每天早上天不亮,郑书明就要起床,先做好饭,然后提着水壶给孩子们打好洗脸水,再催他们起床。有时,时间来不及了,他就量好米和菜,让孩子们自己煮,每周他还要领孩子们到单位澡堂洗次澡。 蓬东乡每隔5天赶一次场,每逢赶场天,郑书明都会从集市上背回30公斤大米、5公斤肉和一些小菜、佐料。当地村民都知道郑书明办“爱心旅馆”的事情,碰上他赶集,都打趣他说:“哟,儿童团长又来搞采购了!” 那时候,大米和肉还是限量供应,郑书明每月享有1.5公斤平价肉和7.5公斤平价大米。孩子们来了之后,这点供应远远不够,他就去市场上买高价肉和高价米,每月光买肉买米的钱就要花300多元。 郑书明仅有几百元工资,一下子养了这么多学生免费吃住,钱很快就不够用了。为了维持“爱心旅馆”正常运转,郑书明决定搞门副业,水泥厂附近有多家煤矿,煤矿有许多磅秤,这些磅秤容易出故障,只要学会修磅秤这门手艺,肯定不愁“业务”。 郑书明文化不高,却是厂里的能人,什么事情一点就透。他钻研了一个月,弄清了磅秤的原理以及修复故障的技巧,此后,就开始上门揽活了。郑书明修每台磅秤收费几十元,生意好时,每月有四五百元钱的收入。 尽管郑书明精打细算,但他的“爱心旅馆”运行得十分艰难。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他曾有过“推掉”几个孩子的念头。一次,他硬起心肠对一位家庭条件还算凑合的孩子说:“娃娃,要不你先回去耍几天?”结果那孩子回去没几天,又回到工棚来住了。打那以后,就算日子再苦,郑书明也没跟孩子张过口。 为了让“爱心旅馆”正常运转,给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一个稳定环境,郑书明背负了巨大压力。他每天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去筹钱。每天一早,他就赶去河边抽水,一干就是一天,为的就是多拿两块钱加班费。 2000年,金麻田坝水泥厂改制时,郑书明得到了30000元补偿费,拿到这笔钱,他先偿还了为办“爱心旅馆”所借的款项,其余全部用到了孩子们身上。2004年,厂里停产三个月,郑书明每个月只有300元特殊补助。为了孩子们的生活费,他到重庆去打工。区工会知道后,担心长期受胃病、类风湿、皮肤病折磨的郑书明吃不消,硬是把他接了回来,还给了他1000元的生活费,这笔钱让郑书明维持了一个多月“爱心旅馆”的运转。 2010年国庆节前夕,郑书明获得重庆黔江区建区十周年“百名功臣”荣誉称号,受邀观看区庆大型明星演唱会。当时,“爱心旅馆”里一个学生没钱缴学费,已被校方催要多次,郑书明也没钱了。他正要向外人借时,听同事说,区里这次明星演唱会有不少大腕参加,票价不菲仍一票难求。了解到这个情况,郑书明有了主意,在开场前,他到体育场外边把票卖给了一个年轻人,所得到的400元钱转手给一个叫李石全的孩子缴了学费。 2012年,郑书明被评为重庆市第三届道德模范,获得了一笔奖金。他把大头存起来,因为他资助的学生刘远穆还没有毕业,另外,他打算再找一两个贫困学生资助一下。郑书明还是那句话:“只要想读书的娃儿,我一定要帮到底!”
“好爸爸”唯独对不起妻儿,助学是他人生最大的安慰 在“爱心旅馆”的孩子们心中,郑书明是个无微不至的“好爸爸”,但在外人看来,他这个“好爸爸”有些“不靠谱”。 郑书明曾经有自己的家庭,没办“爱心旅馆”前,他每月按时往家里寄钱。自从收留困难学生以后,他再也没有钱往家寄了,妻子打电话向他要生活费,郑书明总是找理由搪塞过去。 1993年,看见村里人陆续添置了彩电,妻子向郑书明抱怨:你咋说算得上个吃工资的人,别人家都看上了彩电,你也给我和孩子买个呗!为了维持“爱心旅馆”的运转,郑书明早已掏空了积蓄,哪里还有钱买彩电?但他又不敢把实情告诉妻子,只好编出一个又一个理由敷衍。 孰料,妻子有一天突然来到郑书明所住的工棚,发现一群孩子正围着一台彩电看节目。通过那些孩子,她弄清了丈夫很长时间没往家里寄钱,原来是把钱花到了这些没有任何关系的孩子身上,并且背着她给他们买了彩电。 彩电事件成了夫妻俩感情破裂的导火索。妻子觉得郑书明让她太寒心,跟这样的人过日子没有奔头,于是,她执意提出了离婚,郑书明看到这桩感情难以挽回,只得同意了,妻子带走了5岁的大儿子和刚出生的小儿子。 直到今天,郑书明依然为没有尽到一个好丈夫的责任而愧疚。不过,他并没有就此停止助学行动,依然不断接受困难学生的求助。他说,既然已然对不起家人了,总不能再伤害这些渴望上学的孩子吧! 而在金麻田坝医疗站医生周明海眼中,郑书明是个冥顽不化的人,他长期受胃病、类风湿、皮肤病折磨,臀部几年前就很僵硬,却拒绝住院治疗,常年靠打小针应付。郑书明因类风湿引起的脸肿,每次犯病时疼痛难忍,到大医院治疗花钱多,他不愿去。疼得厉害时,就打一针止痛药勉强应付。 “郑书明对自己抠门得很!”这是多年同事兼邻居王庆对郑书明的看法。十多年来,王庆从没看到郑书明穿新衣服、添置新家具。15元的裤子、厂里发的劳保服、别人送给他的鞋子,是郑书明常年不变的行头。 最早受郑书明帮助的黎君回忆说,每当开饭时,郑叔叔总是躲起来,一碗白米饭、几根咸菜、几个红苕,是他不变的一日三餐。黎君开始以为这是他的生活习惯,后来才知道,郑叔叔是怕饭菜不够吃,自己悄悄用咸菜和红苕充饥。 “没见面之前,我一直以为是个大老板在资助我。”今年18岁的罗雪莲,从初一开始就接受郑书明的资助,每个学期都会有300—400元不等的钱直接打到罗雪莲的饭卡上,从没有间断过。罗雪莲感动之余,经常想象着资助他的郑伯伯是什么样子。 然而,后来真的见到了郑书明,罗雪莲却惊讶地发现,郑伯伯身上穿的全是几十元的廉价衣服,住的也是简陋的工棚,她一时感动得不知道说啥才好。郑书明笑呵呵地说:“伯伯不是什么大老板,那些钱都是省出来的,只要你书读得好,我觉得比什么都值得!” 27年来,郑书明前后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孩子,花费的钱加起来也有数十万元。现在的郑书明依然清贫,他卧室里放着的那只大木箱,里面装满了数不清的荣誉证书、奖音、奖杯,是他最大的精神财富。 1998年,获重庆“九五立功奖章”; 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劳模; 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黔江区委区政府称他是“黔江精神”的代表; …… 2012年,被评为重庆节第三届道德模范。 这沉甸甸的荣誉,为郑书明清贫的生活带来了极大鼓舞,但最令他感到欣慰的还是他帮助过的这些孩子们。孩子们在郑书明的帮助下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他们有的中专毕业学得一技之长、有的上了高中并考上大学、有的拥有了一份较好的工作。孩子们逢年过节都会来看望郑书明,他们从来没有忘记,在他们的人生里,有这样一位极其普通的叔叔,作出这样不平凡的事迹,影响着他们的命运。 让郑书明以及关心他的人高兴的是,如今,郑书明又找到了新的人生伴侣。现任妻子陈树梅正是被他的助学善举感动,才嫁给了他。有了妻子的支持,郑书明助起学来更没有顾虑了。 59岁的郑书明很快就要退休了,但他的助学不为因为退休而停止。“不管怎么样,只要哪个贫困娃娃想读书,我一定帮到底!” 说这话时,郑书明是那样的坚决,那样的掷地有声,不必怀疑他的决心,因为这已经成为他人生中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