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吗,97岁的老大夫仍坐诊,每天给病人看病。不管你信不信,事实就在这里。 97岁仍坐诊,当了70年妇科医生 2013年4月,有关这位老大夫的一条微博曾经引发众人围观: “老妈97岁生日,我回郑州看望。老妈现在仍坚持每天上午出诊,她让我下火车后去医院接她回去。她看门诊比我更累些。我大多坐着看门诊。她给患者看病,不但要问诊记录,还要站起来为患者做妇科检查,会更劳累、更辛苦。我想,她可能是目前坚持上班最年长的医生。她说还希望再干2年,工作到99岁。” 发微博的人是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该微博很快被转发上千次。网友们都说,老人家这是责任,是职业精神,又是无形的大爱! 胡大一的老妈叫胡佩兰,如今已是97岁高龄。如果你来到郑州市建中街社区服务中心妇科诊室,便能看到一位满头银丝、身穿白大褂的老大夫,她正是胡佩兰。 胡佩兰祖籍浙江绍兴。老人说,解放前,她从开封女校毕业时,因崇拜“上海七君子”中的邹韬奋,原想报考北平的大学学法律,为自己为穷人说话,后因北平沦陷,遂报考河南大学医学部。胡佩兰认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既然不能做一个律师替穷人说话,自己就做个好医生,让穷人能看得起病。 1944年,胡佩兰从河南大学医学部毕业,曾任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现为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1986年,时年70岁的她才退休,家人和学生都以为,老人终于要歇歇了。但是,她竟然创办了一家民营医院,直到一个雪夜走下医院台阶时,摔断了三根肋骨,才被迫休息了几个月。 按理说,每月的退休金,足够胡佩兰衣食无忧地安度晚年了。但老人说:“活着总得对人有点用处,对人没一点用处没意思!” 1992年,老人到附近的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坐诊。当时的院长,现在的郑州市建中街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陈启明说,只要身体许可,胡佩兰每天都坚持坐诊三四个小时,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每天都要催着她下班。” 2010年,她又受聘到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她家住铁英街,保姆王花兰每天用轮椅推着她来上班,下班后再将她送回家。 至今,老人已当了70年的妇科医生。 坐轮椅上班,口碑非常好 老人的诊室不足15平方米,每天都挤满了患者。 这是一个最常见的镜头—— 诊室里,胡佩兰坐在桌前,满头银丝,鼻梁上架着眼镜,眼神透亮,让人忽视了她的年龄。她戴着橡皮手套的手摁在病历本上,侧着头问病人:“你哪儿不舒服?”声音略带沙哑。患者叙说时,她努力地侧过身子,仔细地聆听,有时候实在“听不懂”,旁边的学生便帮忙“翻译”。她在病历本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诊断意见,手没有一丝颤抖。 询问完病情,她要走进一门之隔的检查室,亲自为病人做检查。她双手用力地扶着桌子边沿,慢慢站起来,扭动身子,停留几秒后,扶着椅背,走进检查室。检查完病人,再扶着桌子缓缓走出。如果有人想上去搀扶一下,会被保姆摆手阻止。保姆说:“她不要人扶,一般只要她自己能做的事,她都不喜欢别人帮忙。” 这样的动作,每天重复二三十次。 然而,毕竟是97岁高龄的老人了,她身体并不好: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要靠钢板支撑,不能走太远的路,不然腰就会钻心地疼;由于腿部供血不足,两只脚常年严重浮肿,要扶着东西才能走路。 胡佩兰对面坐着的是40多岁的唐利平。唐利平是科室的主治医师,也是胡佩兰的学生。唐利平说:“近几年老人的听力在下降,耳朵有些背,目前老人主要是进行业务指导,遇到疑难杂症我们都向她请教。” 每看完一个病人,胡佩兰会顺手拿起桌上一沓打印的小纸条,抽出一张,夹在病历本中。有时,还会在纸条背面特意写下几行字,如建议去哪个医院做B超,或该注重检查哪几项,上面还有老人凭多年行医精挑细选出的价格便宜、距离患者相对较近的医院。对一些心急的病人,胡佩兰常批评说,不要花冤枉钱乱检查。她认为用药准则一是看疗效,二是要便宜,尽量不开进口药,不过度用药和治疗。 在每个出诊日,前来看病的患者都会在诊室门口挤得只剩下一条过道,病人中间不少是“铁杆粉丝”。有些人大老远跑来,花十几元的医药费,这个费用甚至还没车费贵。很多病人经熟人介绍慕名来到这个不起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要找这位年近百岁的妇科专家。 一次,一位名叫赵晶(化名)的患者一落座便问道:“胡奶奶,您还记得我吗?”老人毫不犹豫地回答:“你那时生完孩子时胎膜没有清理干净。”赵晶笑了,最近一次来是半年前,老医生还记得这么清楚!赵晶和婆婆都是胡佩兰的“粉丝”。2007年,因剖宫产后遗症,赵晶花费几千元多次在大医院就诊,未能治愈,后在婆婆推荐下找到了胡佩兰。赵晶说:“老人看病可仔细了,我说有出血,她检查时没有见到,就让我啥时候有出血就啥时候来。一连检查了三四回,她见着出血了,才确诊是胎膜没清理干净……” 48岁的闫女士也有类似经历。闫女士7年前经熟人介绍找到胡佩兰,因此捡回一条命。闫女士说:“那时我的炎症看了多家医院都没好,我来到胡大夫这儿,她让我全面检查一下,结果就查出患了宫颈癌。”由于发现得早,闫女士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做了宫颈癌手术,术后恢复得很好。如今,她每隔两年都要到胡佩兰这里检查一次。 一穿上白大褂,就精神焕发 胡佩兰每天坐着轮椅,风雨无阻坚持出诊。在她看来,自己做的都是小事情。病人跑多远而来,找不到人,心里肯定不舒服。学生唐利平说:“大家都担心她的身体,可她依然这么坚持。家里人的电话号码,她都记不住,但她能一下子叫出不少病人的名字。她思维清晰,对病人的记忆丝毫没有退化,即便是多年前来就诊的病人,见了面还能喊出名来。” 对于约好的病人,如果第二天没见到人,她总会不停地问:今天咋没来? 随后,她一再嘱咐学生给病人打电话,问病人的情况。她对学生说:“不要嫌我啰唆。” 不管多晚,她都要看完最后一位病人才回家吃饭。 儿子曾多次提出接她到北京养老,被断然拒绝。“我脑子还很清楚,只要还能看病,我就要上班。”就这样,每周一到周六上午八点,她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保姆推着小推椅,穿过长长的走廊,直抵尽头的妇科保健诊室,下班时,再坐着小推椅出门回家。 跟随胡佩兰学医25年,唐利平亲眼见证了老师的坚持——十几年来,除非病倒在床,从不耽误一次出诊。每天,老人六点多就起床,基本上都工作到中午十一二点。有时候病人比较多,甚至要工作到下午两三点,忙起来时,连午饭都不吃,学生们把饭端到桌前时,她还在一心写病历。 诊室里,有时其他科室的医生早已下班,只有胡佩兰的诊室依旧人来人往。只要还有一个病人,老人都不会提前下班。唐利平说,老人正常每天接诊患者20多个,看病问得仔细,经常加班,最长的一次,从上午8点坐诊,直到下午5点多,老人才吃上中午饭。 日日如此,年年如此。除了周日休息,胡佩兰每天坚持坐诊,有时遇到法定节假日,还要求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来值班。在她看来,上班就是最大的乐趣。 可是,坐诊看病对于97岁高龄的老人来说,精力消耗着实不小。 眼看她岁数越来越大,行动不便,老人的四个儿子都不想让母亲去上班。但什么都不能阻碍她的轮椅向医院行进。2009年,有一天下大雪,积雪没过小腿。老人居住的家属院离门诊有近2000米,学生唐利平说:“今天咱们就不坐诊了吧?大雪封门,您又这么大年纪。”老人只有一个回答:咱不能叫病人白等。拗不过老人,唐利平跟同事还有保姆,三个人在雪地里推着轮椅往医院走。 学生宋雪霞说:“病人多时,胡老师少喝水、少去厕所,但绝不少问病人一句话,不少交代一句注意事项。上次胡老师生病住院,医生说是房颤,就是心脏疾病的一种,这种病需要休息,让她不要再来坐诊看病了。但老师才住了七天院,又来为患者看病了,谁都劝不住。还有,胡老师生活特别节俭,但对病人从来没有小气过。有些病人钱没带够,她就自己掏腰包付钱。” 保姆王花兰今年67岁,每天陪着胡佩兰出诊。在王花兰眼里,老人吃穿不讲究,一件衣服能穿几十年,比如,身上穿的红棉袄已经穿了十几年了。“儿子给她买的新衣服一直挂在柜子里,她从不拿出来穿。”老人的饮食也很简单,基本就是馍和面汤。 在家休息的时候,老人经常没精打采,老犯困。只要一穿上白大褂,老人立马精神焕发,眼睛都透亮了!老人说:“一来上班给病人看病,我就觉得有劲!” 2001年春,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征集青年志愿者,胡佩兰脑子一热:报个名试试,做好事又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得知她是个八旬老太太,工作人员婉言谢绝了申请。老人据理力争,当年4月,如愿成为郑州市第一批注册青年志愿者,也是河南省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由于上了年纪,又有病在身,参加共青团组织的大型活动不太现实,胡佩兰就设法发挥医术专长。于是,她在离家很近的郑州大学医学院小区内办起了“爱心门诊”,开始为居民义诊。干了一年,因为搬家,她又把“爱心门诊”设在建华小区,一干又是一年。 2003年,胡佩兰偶然读到一篇有关希望工程的新闻,勾起了她的回忆:小时候,县里一位绅士办了所平民学校,免费接收穷人家的孩子读书,她被母亲送进了这所学校。胡佩兰特别能体会到穷孩子读书的难处和那种想读书的强烈愿望。 胡佩兰决定为希望工程做点事。2004年,她找到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院长陈启明,希望医院帮她开设“爱心门诊”,把她收入的40%捐赠给希望工程,陈院长答应了。 当时,胡佩兰还考虑过捐资给养老事业,但自己的钱不多,对养老事业来说是杯水车薪,起到的作用有限,如果给贫困学生捐助就不论多少了,每建一个书屋都能对学生有所帮助。2004年,老人用坐诊收入4800多元,再加上自己的养老金,凑够1万元,捐给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要为5所希望小学各配备一个希望书屋。至今,胡佩兰已捐款7万多元,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老人说,等自己百岁的时候,把一生的积蓄都捐给希望工程,建希望书屋,兴教强国。 除了工作,老人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她订有多种时政和专业方面的报刊,还在多家图书馆办了借书证。时下的热点,妇科学有什么新进展,社会上发生了什么热点新闻,她都知道。对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收“红包”现象等她也有自己的见解。她觉得以药养医不是个事儿。她说自己70年没收过红包、没被病人“医闹”过,以人心换人心,从来不担心自己的诊室会有危险。 老人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她说:做人要做到“三忘”——忘年、忘病、忘愁,也要“三不忘”——不忘老人、不忘孤儿、不忘穷人。这样,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别人的日子也过好了,不就都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