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老干部工作 查看内容

王鸿钧: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2021-6-1 14:25| 发布者: 家网编辑高姗姗| 查看: 677| 评论: 0|原作者: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组织部 卓兮

摘要: 那天中午,我们并肩走在路上,我回家,他去接小孙女放学。天空飘起细雨,他从口袋里拿出雨伞,撑开,把伞偏向我。刚好顺路,我可以借着老先生的伞到家。路上,他电话响了,我帮他撑伞,看他从裤兜掏出手机。那是一个 ...

那天中午,我们并肩走在路上,我回家,他去接小孙女放学。天空飘起细雨,他从口袋里拿出雨伞,撑开,把伞偏向我。刚好顺路,我可以借着老先生的伞到家。

路上,他电话响了,我帮他撑伞,看他从裤兜掏出手机。那是一个翻盖手机,边缘、按键已经磨掉了漆面。我在心里暗忖,现在的老年机也比这个手机洋气,这款手机是可以进博物馆的级别了。

“王老师,你手机用了多少年了?”

“十多年了吧,记不太清楚了,我搞不懂现在的智能机,这个手机能用就一直用着。”老先生不紧不慢地说,语调和他的气质如出一辙,从容淡然。

分别时,我立在细雨中,看他撑伞的背影渐远。71岁的他,注重仪表,衣衫整洁,尽管颀长的身材已露出一点佝偻迹象,但举手投足依然散发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气度。那背影渐渐模糊,但是我心中的这位老先生,却愈发清晰起来。

是的,这个消失在细雨中的老先生,就是那个在成钢厂抱过铸铁的炉前工;就是那个熬夜写下《钢铁工人怀念周总理》的青年诗人;就是那个退而不休依然坚持到融媒体中心上班的宣传顾问;就是那个坚定信念,写三次入党申请书也要入党的老党员王鸿钧先生。

青春和信仰有关

1971年,王鸿钧离开家乡绵竹,来到成都钢铁厂上班。年轻的他,身材瘦削,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看他瘦得像个猴儿,没有人相信这是个靠力气吃饭的炉前工。所谓炉前工,就是出铁的时候,开炉口,搬运铸造生铁的工人。

王鸿钧每次回忆起一线工作场景,仿佛都能感受到炉前的高温烘烤着他,那种汗水湿透工作服又紧贴在身上的感觉包裹着他二十来岁的青春岁月。

在摄影、诗歌中,“铁水迸流,火星飞溅”是极其美丽的场景,但是在王鸿钧的记忆中,这个场景是另一番意境。启开炉门,飞溅的火星,总让他避之不及。铁水流入铸床,他举起水枪进行强制冷却,蒸汽冒起来,像要把一切蒸发掉,包括他自己。滚烫的铸床,也好似快要把劳保皮鞋烧焦。那些刚刚出炉的生铁,有的还红着,但他要把这些铸铁抱起来扔进铁斗。手上已经戴了三双手套,还是会被烫穿,一双手总是旧伤未愈,新伤又起。

他虽然年轻,但身体瘦弱,抱起生铁的时候,小脚肚子不住打颤儿。车间同事看他吃不消,常常主动来帮他分担工作。他后来才知道,这些常来帮他的都是共产党员。“那时候心里感谢他们,更觉得共产党员就是不一样,他们思想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事事冲在前面,更体现在这些细微的关心中。我就想,我也要入党。”王鸿钧说。

1975年,还是一线工人的王鸿钧第一次写了入党申请;1976年,他被调到党委宣传科,又写了一次入党申请。但这两次,他都没能被党组织接纳,一番反省,得一个疑似原因:文学青年有爱抽烟的不良习惯。

这就要说起王鸿钧的文学爱好了。在车间的时候,他就是宣传上的一把好手,除了写得好公文,还能写一些文学作品。那时候,他就有文章发表在四川大学《学报》,还有一篇论文在省委理论刊物发表。厂领导也是看到了他的才干,才把这个文质彬彬的青年调到了党委宣传科,这算是因为写文章得了“福”。

而写文章带来的不良习惯便是抽烟了。王鸿钧一时戒不了烟,但他依然坚持要入党,他立志要用真才实干,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多久,他又调到了办公室,开启了从秘书到办公室主任,再到厂长助理、宣传处处长的漫长工作历程。

“我永远都记得1983年3月3日。那一天,支部书记到办公室通知我,‘党委批复下来了,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正式党员了。’那天,我还接到家里电话,儿子出生了。”这样的双喜临门,让王鸿钧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写了三次入党申请书,没有想过放弃,那时候的进步青年都想着加入党组织,这是一种信仰。还没入党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最终,时间也证明了一切,我终于通过了考验,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王鸿钧回忆入党历程,眼神中还闪烁着青春时的熠熠光彩。

文学是一种热爱

为王鸿钧

1978年,是王鸿钧在青白江工作的第7年。这一年高考恢复,王鸿钧当即参加了考试,成了厂里3个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之一。但因厂里工作需要,他无奈地放弃了去川大中文系念书的机会。

虽然没有去读大学,但王鸿钧的写作水平却在长久的文字工作中越来越精进。“我喜欢写点东西,但是没有想过要成为专业作家,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需要。”回首写作经历,王鸿钧保持着一颗淡然欢喜的心态。但文学带来的震撼也曾猛烈敲击过那颗年轻的心脏。

1977年,是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那年1月,四川电视台组织策划悼念周总理节目。王鸿钧因此接到厂里安排的紧急任务,写一首悼念诗。那晚,他熬了整夜,写下一首饱含深情的《钢铁工人怀念周总理》,这首诗当即被四川电视台选用。

“当我第一次在电视机前面听到主持人念‘《钢铁工人怀念周总理》,作者,王鸿钧’时,太激动了,像做梦一样。就是现在,我都能想起那个画面,那种声音。”谈到动情处,王鸿钧老先生忍不住开始模仿主持人的语调。

虽是业余写作,但是他的诗歌、散文、杂文却越写越多,越写越好,作品先后登上了《四川文学》《星星诗刊》以及各级工人报、党报副刊,部分作品还入选了《建国50周年四川省文学作品选》《改革开放30年四川省文学作品选》。后来,巴金文学院还为他出版了散文集《酒祭》。

2008年,王鸿钧刚从企业领导岗位退下来。此时,青白江区委宣传部正筹备《青白江报》的复刊。在宣传工作中经验丰富的王鸿钧当即受邀参与《青白江报》的编辑策划,并在2010年,正式聘请其为宣传顾问。

作为宣传顾问,除了给重点宣传稿件提建议,他也主动承担了《新青白江》杂志的卷首语、新闻评论等文字工作。平时,他非常关注报纸副刊上出现的作者,如果是新作者,更要抽出稿子认真阅读。如果下次遇见作者本人,他便会把阅读感受、建议悉数告之。

“我自己没有精力出大作了,但是这些年轻人值得期待,所以一定要给他们更多关注。如果青白江以后能多出几位优秀作家,那就太好了。”王鸿钧说。

青白江也是故乡

20世纪90年代,王鸿钧就因过硬的政治素养与理论知识,成为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的特约研究员,当时市委政策研究室也给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调到该部门工作,但他却选择了留在青白江。后来也曾有回故乡德阳工作的机会,他依然选择了留在青白江。

说不清是什么让人毅然留下,但是在青白江工作、生活几十年,这片土地早就成了王鸿钧的第二故乡。也许,是因为这里有他的青春、汗水与骄傲。

“80年代末,有一次,我接待了数个欧洲国家的民间舞蹈艺术团。我给他们介绍青白江的发展情况,成钢厂的生产经营情况。他们听完以后为我们鼓掌良久。我虽然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是看他们的眼神就知道他们敬佩我们青白江人,也是真心为中国点赞。”王鸿钧说,那时候他作为一个青白江人、成钢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王鸿钧如其他老成钢人一样,依然常常对人说起“成钢牌螺纹钢筋是免检的优质名牌产品。”也许,这些话在老一辈青白江人嘴里说上千万遍,依然不会厌倦,依然充溢着骄傲与自豪。

老党员的好习惯

左二为王鸿钧

不知不觉,王鸿钧就当了11年的宣传顾问。71岁的他,每天早上8点10分左右,就到了融媒体中心的办公室。走进他的办公室,可以看到桌子上堆着厚厚的几摞报纸,显示着他有读报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几十年。每天“四级党报是他必看的,包括《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新青白江报》。当然,《新青白江报》是他自己划为党报类别的,在他看来,这份报纸也算得上区级的党报。“坚持读报,一是为了了解国家大事、时事要闻;二是为了学习理论知识、方针政策,收集新闻素材;三是学习好文章,提高写作技能。”王鸿钧如是说。

其实,在很多年前,单位就考虑到王鸿钧年岁已大,不再要求他坐班,只需在有事的时候来就行,但他却总是每天到单位报到。他说,“我又不喜欢打麻将,我有文学的爱好,也算有点特长,我就愿意做这个工作。何况作为一个老党员,我还是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也只有坐在这个办公室,心里才觉得踏实。”

党员究竟有什么好?也许,在这些党员的生活习惯、工作细节之中就能找到答案。也有人说,“王老,71岁了,该退休了。”王鸿钧笑答道:“人可以退休,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