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积极调动发挥早期进入城市工作、目前已退休的阴平“进城一代”作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开展“送文化”活动,引领文明新风尚。组织有专长的老同志开展送戏下乡、乡村联欢会、春节“送春联”等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党百年成就,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退休文艺工作者苏存胜老人几年前回李庄老家居住,2019年牵头成立了阴平镇乡音柳琴剧团,编写宣传移风易俗的戏曲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时代文明新风。 退休教师李全东牵头,成立由20多名退休干部、老教师、原剧团工作人员组成的阴平镇夕阳红艺术团,先后创作快板《小康社会定实现》、小品《生男生女都一样》、三句半《秸秆还田好处多》、情景剧《勿忘国耻》、柳琴戏《喝鳖汤》和《田知县智断还账案》等三十多个文艺节目,在周边区、市演出300余场次,多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得到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二是开展“送思想”活动,增添红色正能量。阴平镇是革命老区,是八路军115师文峰支队曾战斗过的地方,老同志们发挥发挥熟悉党史国情的独特优势,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八路军老战士康明才等依托文峰大队抗战纪念馆、阴平镇烈士陵园和金寺红军小学等阵地,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传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坚定的理想信念、宝贵的历史记忆和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机关退休的孙守元、李士华、李化忠,共同回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阴平镇发生的巨大变化,为镇志编写提供大量素材,为镇“文峰烈火 红色足迹”党史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一批珍贵的影像图文资料。阴平镇党史教育基地被评为第一批枣庄市党史教育基地和第四批省党史教育基地。阴平镇退休教师孙奉学帮助阴平中学建设了雷锋精神文化长廊,助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阴平中学成功创建枣庄市首家雷锋学校。近年来,老同志们深入到校园、企业、机关、村队,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10余场次,有力地凝聚了信心,鼓舞了干劲。金寺小学退休老校长吴德勤,积极建议学校挖掘运河支队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2019年5月成功创建全国红军小学。金寺小学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的典型做法,获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赵家军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关工委主任顾秀莲批示认可。 三是开展“送技术”活动,振兴产业促发展。农业、林业、科技系统10多名老专家成立科技助农志愿服务队,下到田头、地头为产业发展、技术改革出谋划策,提出技术建议30余条。全国科技特派员、退休干部陈玉玺因地制宜带领斜屋村民发展大枣种植,推广科学种植,开展技术讲座,解决技术问题,斜屋枣园面积发展到3.5万亩,拥有长红枣、梨枣等20多个品种,大枣产业已成为阴平镇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退休农技干部曹召银指导东金庄农民合作社,探索出“以草养畜、以废造肥、以肥还田”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继续打造成有机蔬菜种植、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便收集处理、生物肥生产、仓储冷链物流、乡村旅游、观光体验采摘于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半月谈》、新华社《高管信息》、山东农业农村厅网站、《大众日报》等媒体对阴平镇产业振兴方面的典型做法给予宣传推介。 四是开展“送和谐”活动,谱写治理谱新篇。作为从农村走出的“进城一代”,熟悉家乡一山一水、风土人情,与家乡保持着紧密联系。因此,他们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在组织化引领、网格化服务、集成化联系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深入宣讲道德风尚、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增强村民德治、法治、自治意识;通过发挥威信优势,调解民事纠纷,化解干群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目前,已有马道喜、邵明新、姚存义等15名老干部担任村庄“调解员”,累计化解居民纠纷、消除信访苗头120余件次,全镇10年以上信访积案化解率达100%。 最美不过家乡美,最浓不过故乡情。阴平镇“进城一代”老同志们正汇聚成一股新力量,助力家乡步履坚定地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