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定区以“八个标准化”为抓手,积极推进离退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质量有了新提高,但是从支部的管理来看,离退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还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去向掌握难。大部分离退休党员退休后收入稳定,在退休后会选择在基础设施齐全、医疗保障优越的外地居住或随子女在异地居住生活。而这部分老党员中,不主动转接组织关系,不主动与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联系的情况,导致党组织对流动离退休干部党员情况掌握难。二是活动开展难。流动离退休干部党员居住地点大多与属地党组织相隔较远,流动时间又较长,加之离退休干部党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大,很多存在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等情况,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三是教育管理难。部分单位党组织仅仅是简单的把流动离退休干部党员编入党组织,在管理上结合流动离退休干部党员特点不够,缺乏针对性,有些仅限于缴纳党费、节日慰问等,未及时了解掌握流动离退休干部党员的生活动态和思想动态,对离退休干部党员教育管理多数是采取理论学习、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活动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针对存在的问题,安定区建议: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以流出地为主体,在流动离退休干部党员摸底调查基础上,依托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和党内统计系统,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库,并适时动态更新,确保做到党员基本情况、外出时间、所从事的职业、流入地址、联系方式、党费缴纳情况“六个掌握”。按照流动离退休干部党员外出时间的长短,开具《党员证明信》或者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督促流动离退休干部党员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党员证明信》交给流入地离退休干部党组织,作为表明流动党员身份和就近学习活动的身份证明,主动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搭建流动服务平台。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在老同志集中居住地、活动学习场所、兴趣爱好团体、社团组织中建立基层党组织、临时党组织或者功能性党组织,进一步扩大组织覆盖,便于离退休流动党员接受管理、参与活动。在精准摸底排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在离退休干部党员流出地居住较为集中的城市,探索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提供精准服务。注重将党性强、威信高、身体好、经验足的老同志选配到党支部书记或委员岗位上,探索选派在职干部党员担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副书记或联络员,切实建强流动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骨干队伍。搭建教育管理平台。充分发挥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主阵地作用,创新流动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采取召开组织生活会、上党课、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流动党员集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对行动不便的离退休干部党员采取送学上门的方式,积极运用“离退休干部之家”微信公众号、甘肃党建、夕阳风采APP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学习资料,把传统方式和现代手段结合起来,组织老同志参加支部学习活动、过好组织生活。搭建作用发挥平台。结合流动离退休干部党员退休前从事的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和不同文化层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明城市建设老干部在行动”等活动,组织引导广大离退休党员在脱贫攻坚、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助力乡村振兴、关心下一代、化解矛盾纠纷、社会治理等方面建言献策、发挥作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强化流动离退休党员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增强组织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