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市中区大力推进文化养老多样化、服务管理标准化、组织建设规范化,积极拓展老年教育覆盖面,全力打造“老年大学+社区”文化养老新品牌,更好满足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为持续推进老干部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提升服务,建强文化养老主阵地 按照“一心二教三园四区”思路(即:抓住提升服务这一中心,推进市、区两级老年大学一体化办学,打造振兴路校区、北马路校区、新建老干部活动中心三处园区,构建工作、教学、活动、游园四类功能分区),倾力创建省级规范化示范老年大学,构建文化养老主阵地。一是党建引领。始终牢牢把握老年大学“姓党”“为老”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投资2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鲁南地区首个老干部工作电子旋转宣传屏,制作党建文化宣传视频,更新党建标语、展牌、文化墙等,营造浓厚党建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各类党组织活动86次,大力宣传弘扬15年不辍拥军情的“鞋垫妈妈”蔡敏义、修建龙头惨案纪念碑的刘圣明、铁道游击队精神宣讲人王金国等一批老干部先进典型,优选36名老年人进入枣庄市“银发人才库”,培训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100余人次,构建统筹有度、指挥有力、协调有效的“本色家园”战斗堡垒。二是硬件升级。先后赴上海、深圳、西安等地学习考察老年大学建设经验,投入200余万元改造提升振兴路校区软硬件设施。目前拥有2000余平方米的多媒体教室、舞蹈声乐室、书法绘画室以及乒乓球、棋牌活动室等配套设施,修建了4500余平方米的休闲健身游园,达到了条件优越、设施一流的办学标准。三是规范教学。贯彻实施市区一体化联合办学,推动办学由粗放型、经验型向精细化、标准化转变,先后出台《班级管理细则》等17项规章制度,健全教师选聘、学员管理等工作机制,完善校园安全应急预案和疫情防控措施;设置舞蹈、书法、太极拳、京剧等19个专业课程,招生20个班次、1080人次,开展讲授、示范、讲评、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实现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高质量提升。 二、共建共享,拓展文化养老新平台 按照“立足社区、发挥功能、政治引领、突出主干、点面结合、拓展提高、涵养身心、服务大众”的文化养老工作要求,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和老年教育共建共享,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一是建设老年大学社区教学点,打造社区文化养老新模式。依托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筹城区东、西、南、北、中区域布局,挂牌设立各塔埠街道幸福社区、光明路街道陈庄社区等5个老年大学教学点,积极挖掘社区“夕阳社团”、优秀人才,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统筹设立乐器、书画、剪纸、舞蹈、戏曲等特色课程,真正把老年大学办到老年人家门口。二是创建融合共享式党建活动示范点,统筹好区域化党建资源。有效利用各塔埠街道十电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教育设施,与社区原有老年剧团、老年舞蹈队以及协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结合融合,倾力打造融合共享式离退休干部党建活动示范点,积极开展书画摄影展、舞蹈大赛、红歌演唱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做到天天有排练、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比赛,让辖区老年人喜度晚年。三是规范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推进“本色家园”品牌向基层延伸。在区检察院、光明路街道、文化路街道打造“本色家园”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品牌,设立“本色家园”标识、主题歌、宣传标语,建立组织凝聚、文化养老、作用发挥等活动机制,先后迎接市级调研考察和学习观摩活动6次,形成了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党建活动站点。 三、丰富活动,弘扬文化养老正能量 面对疫情防控新常态,坚持做到停课不停学,组织学员在家开展自学及作品创作,参加科学文明健康养老系列社会文化活动,并获得多项表彰奖励,展示了积极健康的良好精神风貌。其中,蔡仙蕙老人被授予2020年山东省“百姓学习之星”,王芬、王芳两名老人创作表演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中国老年大学艺术团组织的“庆祝建党99周年,万人同唱一首歌”活动中荣获“最佳创意奖”。25名学员进入省老年大学协会组织的“摩罗丹杯”线上文艺展演活动复赛,声乐班赵民主学员进入决赛。8幅作品获得首届国际老年大学线上艺术比赛中国赛区比赛奖项,8幅作品参加省委老干部局举办的“翰墨丹青致敬最美逆行者”向援鄂医务工作者捐赠书画精品活动,占全市参加活动作品的4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