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这里也有你,那里也有你?”认识国网浙江台州市路桥区供电公司退休职工於百明,是从这句疑问开始的。许多人都觉得,平日里,见到於百明的次数实在高得出奇,不管是在各个社区、老年人协会、老年大学,还是在文艺演出、公益活动、文体比赛中,总能觅得他的身影。 对此,於百明总是微笑着回答:“其实没什么,就是因为喜欢,也因为闲不住。” “招兵买马” 组团建队 2004年,於百明从忙碌了大半辈子的电力岗位上退下来。但他并没有打算就此闲着,而是忙不迭地开始为全新一个阶段的人生热闹腾腾地张罗起来。 “当时也没有多想,就想让身边宅在家里的退休职工都走出来,走向社会,融入社区,结对群众。”於百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通过走街串巷,很快将福星桥附近的长廊敲定为活动地点,然后借来话筒、音响、灯光等设备,亲力亲为布置活动舞台,接入电源通上电,等一切准备就绪,又以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的形式,逐一与大伙约定活动时间。 第一次的聚会很有意思,毕竟是临时组建的,没有计划,没有主题,前来赴约的七八名退休职工带的“行头”五花八门,有扬琴,有二胡,还有手风琴等等,一人表演一种乐器,大伙儿跟着哼唱,也算别有一番风味与乐趣。 聚少成多,积小致巨,渐渐的,在於百明的积极组建下,这支队伍越发壮大,从最初的不足10人,发展到近百人,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古街一路延伸到各个乡镇街道及社区。 “行当”众多 乐在其中 队伍建起来了,於百明的身份也越来越多,夕阳红艺术团团员、路桥街道老年人协会宣传员、老年电大辅导员、老年大学客座讲师、信访调解工作室调解员……为了让乡村文化“动”起来,於百明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办活动,做宣传,开座谈会,挖掘基层文艺骨干,然后重点培养。“文化的事是大众的事,靠我一个人,或者一支队伍,都是远远不够的。”於百明如是说。 平日里,於百明早起的第一站大多是国网台州市路桥区供电公司退休职工活动中心,约上三五好友打打门球,锻炼锻炼身体。在活动中心的二楼,是一间小型文娱活动室,这里摆放着许许多多曲谱及书法、绘画作品。於百明和他的团队队员们会定期聚在这里,创作作品、练习戏曲、练练书画。而最近的他,则忙着到处集思广益、翻阅书籍、查找资料,为新一期的老年电大主题讲课做充足的准备。 “每周一次,讲了快10年了。”於百明说道,每年讲课的主题都不同,今年的主题是国学和家庭急救知识,已经讲了2期。 与此同时,於百明还热心公益,经常带着队伍主动融入义工队,进社区、进敬老院、进困难群众家中,跟着义工的脚步给有需要的人带去欢声笑语。 不忘初心 退有所为 “我们的於老师很厉害的,什么都会。”认识於百明的总会这样评价他。而事实上,确实没有什么能难倒他。1963年,於百明退伍后进入供电公司,当时什么都不会的他凭着一股韧劲,一边学一边做线工,很快便掌握了相关基本技能。1984年,由于各项工作突出,於百明正式成为一名党员。 “那时候觉得特别光荣,同时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一直以来,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於百明始终将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摆在重要位置,而退休后亦是如此。仔细翻阅於百明往日创作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有大部分都是围绕党的方针政策编写的,有多城同创方言三句半,有五水共治小品,还有关于振兴乡村、节能减排顺口溜等等。就在近日,於百明创作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小品还在路桥古街社区文化礼堂排演,风趣的表演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并拍手称赞。 “我们大部分的作品都是集体创作,编排的时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点子拼在一起就出来了。”於百明说道,“可能也正是因为源于生活,我们每个作品都很鲜活,容易被大众所认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不知道於百明又会给群众带来哪些有意思的作品来献礼呢?不妨期待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