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驱除旱魔

2013-12-23 21:00|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3225| 评论: 0|原作者: 何发堂

摘要:   1977年春天,地处山区的山东省临朐县,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一个冬春未见雨雪,河道断流,水库干涸,水井见底。麦苗不见返青,日渐枯萎,春玉米种了三茬都未发芽。人畜用水 ...

                 

  1977年春天,地处山区的山东省临朐县,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一个冬春未见雨雪,河道断流,水库干涸,水井见底。麦苗不见返青,日渐枯萎,春玉米种了三茬都未发芽。人畜用水要到外地手推肩挑,不少村庄担1担水来回要跑20多里路,而且定量供应,只能勉强维持生命。许多人因缺水嘴唇干裂,眼睛发红。当地群众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走亲戚,串朋友,最好的礼物是带水。”有一位老大娘,大队给她送去1担水,让她吃5天。她省吃俭用,只吃了4天,第五天滴水未进。第六天,她儿子从外地回来,带来1瓶水。娘俩见面,悲喜交集,抱头大哭。可见,缺水已到了何等地步!

  旱情就是命令,水就是生命!为战胜旱魔,解决人民群众的当务之急,炮兵第八师紧急动员,迅速抽调1000余名官兵和800台汽车组成一支抗旱队伍。

  4月8日,师长张立德亲自率领抗旱大军开进了临朐县旱情最为严重的8个公社。所到之处,人民群众喜笑颜开,纷纷云集村头,欢迎亲人前来救援。不少老人眼含热泪激动地说:“解放军来了,咱们有救了!”

  广大官兵深深理解人民群众的心情,一到驻地便不顾疲劳,立即寻找水源,迅速展开了抗旱斗争。平静的山间地头,一日之间就变了样。只见汽车拉,肩膀挑,1000余人的抗旱大军往来如梭,川流不息。临朐多山,大部分水源都在山里。从山里把水一担担地挑出来,实在不易。可是干部战士眼见旱情严重,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肩挑水桶奔走在山路上,一干就是半天。肩膀压肿了,不说一声痛;衣服汗透了,也顾不得休息一会。年过半百的张师长老当益壮,挑起水桶和战士一样干。干部战士和当地群众看他年纪大,都劝

他休息。而他总是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各团的领导都以师长为榜样,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人人肩挑手提,走在抗旱斗争的最前列。领导们的带头作用像无声的命令,激励着干部战士争分夺秒地战斗。干部战士们每天挑水往返的路程达到150余里。干完一天活,人人累得腰酸腿疼,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但无一人叫苦,第二天又照样干起来。为了抗旱,炮四十六团一连战士臧守福拉肚子好几天,瞒着大家坚持干。炮十一团三连战士李金周担着水桶从山坡上滚了下来,扭伤了脚。领导让他休息,他怎么也躺不住,仍然一瘸一拐地坚持担水。

炮四十八团司机于庆荣患感冒,发烧39度多,仍坚持开车拉水。见此情景,群众都感动地说:“解放军一心为俺们,就是不顾自己。”

  临朐抗旱进行了20多个日日夜夜,军民一起团结奋战,浇灌麦田10万余亩,播春玉米6万余亩,栽地瓜8万多亩,较好地完成了春种任务,人畜用水也得到了解决。

  紧张的劳动,终于战胜了旱灾,干部战士用汗水为田野披上了绿装,谱写了爱民新篇章。人民群众欢庆胜利,纷纷向部队赠送感谢信和锦旗。八一电影制片厂特意赶到现场抢拍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山东省政府通报表扬了炮八师在临朐抗旱的事迹,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作者退休单位:济南军区驻潍坊某部)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