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秋天,我参加山东省农业学大寨工作团,派驻菏泽地区的郓城县程屯公社高楼村。1976年秋收之后,一连数天,阴雨连绵,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难得闲暇在宿舍翻看一本杂志。这时,生产队曾队长急匆匆地跑来找我,忧心忡忡地说:“李同志,这雨下起来没个完,场上垛着的玉米棒子撑不住劲了,再不想办法恐怕都得发霉、冒芽,那可就毁了,咱社员往后的口粮可咋办?”听他如此一说,我意识到事情既严重又急迫。我来自农村,深知口粮就是人们的命根子,这事关系重大,10几年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粮食缺乏,人们挨饿甚至 饿死的情景,想起来如在眼前,令人不寒而栗。我顾不了许多,冲口问道:“那你说有什么好办法?” 他看了我一眼:“那……那……”他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他平时是个爽快汉子,说话一向直来直去,今天这是怎么了?我狐疑地瞅着他,追问道:“有话快说,别藏着掖着!” 他说:“我一个平民百姓,没什么可丢的,党籍没有,团籍也超龄了,总不能开除我的国籍、地球籍。可你是国家干部,要是……” “什么事能和这扯到一块?”我顿时警觉起来。 “那可不,你想啊!社员们提出来要把玉米棒子分到各家各户,说这是不糟蹋这些口粮的最好办法。我翻来覆去地琢磨过,分到各家各户,各自烙在炕上也中,怎么也有办法不糟蹋这粮食。可是这么做就会有瞒产私分的嫌疑,追究起责任来,这可不是个小错误!” 当时,毛泽东主席刚逝世不久,全国上下阶级斗争的弦绷得还很紧,人们的言行都很谨慎,谁也不愿招惹是非。再说,当时对于农村社员的口粮分配,是有严格的政策要求和程序的。我顿时有些犹豫起来。 曾队长见我不说话,以为我不同意,讪讪说道:“这事,本来我就不该来找你……”说着,转身就要离开。 “等等,”我喊住他,问道:“以前你们的口粮是怎么分的?” “先在场上集体脱粒,晒干,再按规定给每户分应得的口粮。” “这不就好办了嘛!你先拿出10斤玉米棒子,想办法弄干,再脱粒,看10斤能脱下几斤玉米粒,然后依照这个比例,按各户应得的口粮分玉米棒子不就行了吗?” “中!中!这是个好办法,就这么办!”曾队长脸上挂满喜悦,连连点头。 他回去和大伙一说,都很同意,事不宜迟,立即行动起来。别的生产队听到这个风声,刚一开始还不敢效仿,后来架不住老天就是不开晴,有的沉不住气了,也照此办理。可惜有的生产队始终没敢动,有些玉米棒子发了霉、长了芽,给社员们的口粮造成很大的损失。 大多数社员把玉米棒子分回家,想方设法脱粒、弄干,到手的粮食总算没受损失,有了口粮,大家安心了,都很高兴,说我给大家办了件好事。 可是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村里有人风言风语地说,上级要追查瞒产私分的责任。我们工作队也有的同志悄悄跟我说:“你也忒大胆了,这么大的事也敢自作主张,违反组织纪律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听了这些,说真的,我也有点后怕,觉得是不是自己年轻气盛,这事做得有点唐突了?可是真看着玉米发霉、生芽,我会和社员一样心里疼得慌!唉,既然事已至此,说什么也晚了,听天由命吧! 好在我所在的工作队负责人老张是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他如实向上级汇报了当时的特殊情况,并作了客观地解释,再三为我开脱。而且上级领导又很开明,通情达理,一直也没有追究我的责任。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那特殊年代的特殊事,总觉得有些值得深思回味的东西,细想起来,当初那么办理,并不是自己站得怎么高,看得怎么远,有多么高的素质和觉悟,只不过是凭着对群众的一种朴素感情,凭着自己的良知,做了一件对群众有益的事。 这件事使我领悟到:一个人,尤其是国家工作人员,不管在什么年代、什么场合,都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尽自己的力量为群众办实事,这样,自己才会心安,群众方能满意。 (作者退休单位:山东省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