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初, 18岁的我同600多名部队青年一起,进入刚成立的晋鲁豫陆军中学学习,直属129师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领导。 受百团大战的重创,日本侵略者集中日伪军反复扫荡华北及其他根据地,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决定将晋鲁豫陆军中学学员调回延安深造。1941年冬,在校长任白戈的带领下,全校师生从太行山下的浆水镇出发,通过数十道敌人的封锁线,夜过黄河到达延安。陆中改为抗大七分校,驻在延安西南方向的合水县境内。 合水县东华池一带,这里地广人稀,全部是荒山野林,全校师生露宿于深山沟壑丛林之中。到达目的地后的第一课,就是传达毛主席和党中央在抗大总校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报告。当时正值蒋介石第三次反共高潮时期,敌人用几十万军队围困陕甘宁边区,企图困死饿死我们,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边区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毛主席号召边区的党、政、军、校齐动员,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边区人民生活负担。 我们全队学员扛着锄头、铁锹,浩浩荡荡地开上山,在荒山上安营扎寨,边开荒边上课学习。 上级要求共产党员做劳动的先锋,提出“劳动光荣、劳动创造财富、不劳动不得食”的口号。同队的红军战士刘名全同志在战斗中负过伤,积极带头开荒,一天开荒1.8亩地,是全队劳模。多数知识分子从未握过锄头,也争先恐后地挥锹扬锄,手上打了血泡,脚背被铁锹砸伤,都咬牙忍痛坚持劳动,创造了全队每一个劳动力日平均开荒1.6亩的成绩。同时,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很注意考察教育、鼓励非党知识青年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创造条件争取入党,营造出积极上进的政治氛围。但也有些革命意志薄弱的人思想产生动摇,个别开小差的现象。有位安姓同学,大家都在轰轰烈烈地劳动、争当劳模,可是他每天只开定量的6分地,用尺一量,够了,就四肢朝天,在树底下一躺了之。还有一位张姓同学,不愿意吃食堂里供给的杂粮(黑豆、高梁),他说那是喂牲口的饲料,人怎么能吃呢?党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请红军战士讲长征中如何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事例,分析革命者为什么能那样坚强。实践证明,让知识青年转变为无产阶级战士,确实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列宁曾说过:“工人自身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意识”,知识分子也一样,这些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这里讲的灌输,就是党的思想想教育。通过一段时间的细致思想教育工作,我们的上山开荒任务很快就完成了。 播种后,大家又下山挖窑洞、修教室,搞富业,养牛、羊、猪、鸡,全队平均4人养一头猪,10人养一头牛,3人养一只羊,每人养一只鸡,真正是六畜兴旺。 整个边区人民响应毛主席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在“自己动手,克服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号的鼓励下,延安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延安城内秧歌声不断,《兄妹开荒》的歌剧场场满座。这也正应验了马克思的一句话:“人们先穿衣吃饭,然后才能从事文化和政治的事业。”延安大生产运动,使我们克服生产资料匮乏的困难,为坚持长期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年,那些荒山野林就变成了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棉花开花白茫茫,萝卜白菜绿汪汪,好一派美丽的田园生活风光和喜人的丰收景象。 秋收后,管理员发给每人6斤羊毛,让大家自己捻羊毛线、打毛衣。我们先把羊毛洗干净晒干,然后捻毛线。因为没有纺线车,就自制小木砣捻线。大家很高兴地边捻线边唱“捻线砣砣嘟嘟转,左手抓羊毛,右手抽出线,打好毛衣身上穿,心里温暖笑开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