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找回青春,重返社会” 老年人上大学:晚年生活新模式(上)

2013-11-29 09:00|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3181| 评论: 0|原作者: 李清学 丁逸枫

摘要: “找回青春,重返社会”老年人上大学:晚年生活新模式(上)曾几何时,老年人上大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然而,随着我国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所所老年大学应运而生,老年 ...

找回青春,重返社会

老年人上大学:晚年生活新模式(上)


 

曾几何时,老年人上大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然而,随着我国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所所老年大学应运而生,老年人上大学,已不再是痴人说梦。在各类老年大学里,老年人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快乐,找回了青春;更有人大器晚成,成为名师名家,出版了书画集、诗集或其他著作……

老年人上大学,正在成为一种晚年生活的模式,为银发世界增添了一抹亮色。

 

◎报名 趋之若鹜导致一席难求

2013828日,湖北省老年大学教务处,人头攒动,老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一天,是新学期报名的日子。为了能报上名,他们早早地就来到了学校。虽然时近9月,但武汉的天气,依旧高烧未退。工作人员加快了办理报名手续的速度,可室外排起的长龙阵丝毫不见缩短。担心老人们等候过久会中暑,工作人员打开了教室和空调,让他们先到教室里坐下,依次办理……

72日上午9点,家住武汉市汉正街的张爹爹冒着大雨,来到硚口区老年大学报名,他想参加9月开学的电脑网络基础课程。张爹爹收起伞,还未站稳,工作人员就告诉他:因名额有限,电脑课程学员已招满。

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张爹爹纳闷,报名学电脑咋就这么难?去年我就没报上,看来今年又没戏了。

出现报名难现象的,不仅仅只有硚口区老年大学。近一个月来,不少老年大学门前都贴出了报名已满的字样,前来打听入学的老人们大多无功而返。

老年大学报名为何难?学校工作人员介绍,主要因为新学员越来越多,老学员却不愿毕业,而学校容量有限,只能控制招生。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趋势。按国际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以上,标志着该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5亿,如何让老年人身心健康地度过生命的最后三分之一阶段?发展老年教育事业,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党和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老年大学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开始在世界各地创办,由于国情国力的差异,各国的老年大学各有千秋。早在1975年,美国首创了名为老年寄宿学习计划的老年教育计划;法国把老年大学称之为第三年龄大学,学员年龄在55岁到90岁之间;号称老人王国的瑞典,所有的大学都对老年人开放。

在我国,老年大学的诞生还要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后。

1982年,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后,一大批各级领导干部离开了工作岗位,年轻时,他们或戎马倥偬,或忙于工作,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顾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年老时,想弥补上这一课,跟上时代的发展。

19839月,山东省老年大学成立,这是全国创建的第一所老年大学。19855月,武汉市65岁的离休老人杜子才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友创办了武汉市老年大学,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一个大城市老年学校教育网络;随之,湖北省委批准成立了省老年人大学,隶属省委老干部局;同年,原武汉军区为离退休老将军、老干部筹办了我国第一所军队的老干部大学,中央及中央军委领导在其校庆10周年时,誉之为将军学府。当年底,全国的老年大学已发展到61所,学员近4万人。

因为社会效果好,老年大学出现了两个延伸,一是从离休干部向退休干部、退休职工和社会老人延伸;二是从省、市向县、乡镇、社区延伸,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201271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名为《彻夜排队报名 老年大学一席难求》的文章:夜半时分,老年人排起长龙,只为一个入学席位;新学期报名,头一天开门即报满,没报上名的老人们遗憾不已……这样的场景,发生在山东青岛市老年大学。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各地的老年大学普遍存在。

记者在荆门市老年大学采访时,有老同志告诉我们,学校里的舞蹈课很受欢迎,可是教室容量有限,很多人报不上名。即使这样,每次上课,也很拥挤,20多平米的教室要容纳40多人,只能一半人练习,而另一半人,就贴着教室的墙壁站立。有的学员一就是10多年,且无怨无悔。

事实上,很多老人退休后不愿靠一台电视机、一副麻将牌来打发余生。老年人在老年大学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与同龄人交流,排解孤独感。

秦重英在孝感市老年大学学习了11年,2001年老伴去世,她差点患上抑郁症。第二年,她到老年大学报了名,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关心,化解了她孤寂的内心,她也因此爱上了这个地方,把它当成温暖的家,不愿意毕业。

在老年大学的,远远不止她一人。鄂州市退休干部王力丁,今年已90岁,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法专业。从市教育局副局长岗位退休后,他来到老年大学学习。20余年来,虽然脚步已经有些蹒跚,可他依然坚持求学路。

和他同龄的霍光远,离休前住在华容区。为了能上老年大学,他到鄂州市城区租房居住,每天清晨,从长江边步行一圈,九点钟之前准时到校上课。

廖运美也是其中一员,她早已舍不得离开老年大学。她在老年大学找到了许多同龄伙伴,每天都和他们聊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只能在家孤独地期盼儿女回家。

一走进老年大学,他们就像回到了年轻时代——热闹的校园,熟悉的老师同学,还有自己最感兴趣的各科课目:音乐、舞蹈、戏曲、乐器、书法、绘画、手工、棋牌、健身、太极、钓鱼、保健、学习电脑知识……年轻时,大家忙于工作,只得把爱好藏在心底。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开始了第二个春天

2006年,停办10多年的钟祥市老年大学,在老同志的要求下,市委老干部局在市社保局退管中心的5楼租了一间房子作教室,挂上了老年大学的牌子。彼时,全校只有72名学员、3名教师,开了两个班。

2008年,钟祥市一中老师刘永吉退休后,到老年大学学太级拳。2010年,他到加拿大看望女儿,每天清晨,他习惯性地在小区里练太极拳,也因此结识了一对华人夫妻,成为拳友

第二年,华人夫妻到中国旅游,特地到钟祥看望刘永吉。刘永吉带他们来到老年大学,现场观摩太极拳。看着老人们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般挥洒自如,这对华人夫妻感叹地说:没想到中国政府这么关心老年人,不仅专门找地方让老人学习,还专门请人教。在海外,这是不可能的。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如今为上老年大学,快赶上医院彻夜排队挂号了。在入托难、入学难的当下,老年人上大学也遭遇了一席难求

 

◎梦想 在人生的暮年实现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认为,生活的目的不仅在于生存,还在于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活得更潇洒、更有价值。

湖北省老年大学的彭峰,今年66岁。6年前,刚刚退休的他想学习保健知识,便到省老年大学报了名。青年时代,彭峰就喜欢摄影,可那时买不起相机,只能偶尔借别人的相机玩玩。于是,他又报名学习摄影,重拾青年时代的爱好。具备一定的摄影专业知识之后,他还经常和班上的同学一起外出采风,去发现美、记录美。

20135月,彭峰和摄影班的几个银发飘飘的同学,一路直奔湖南邵阳,拍摄隆回梯田。兴之所至,他们又沿路一直拍到广西阳朔。这样的追梦生活,让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找回了逝去的青春。

64岁的黄芸,心里一直有个绘画梦。2003年从恩施高中退休后,她就到恩施州老年大学绘画班报了名。10年间,尽管她从教师变成了学生,但是却无比享受这种学习生活。每年寒暑假期间,她们清楚地记着每周的返校日,雷打不动地带着自己的作品返校,请老师点评,与同学交流。如今,黄芸的绘画作品不仅多次参加州美协举办的画展,而且还成为老年大学绘画班的团队负责人。儿子说她退休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因为她圆了自己的美术梦。

不少老人都认为,如今生活质量提高了,退休后不必担心生计,年轻时想学的、想玩的,都可以在退休后完成。一年的学费也不过100元左右,却能让我们找到精神寄托。

我从没想过我能够出书!我在老年大学学习诗歌楹联,创作了百多首我认为是顺口溜的诗歌,学校鼓励我、老师帮助我、儿女支持我,过80岁生日时,出了一本《八十抒怀——程怀让诗歌集》,送给大家,评价都还不错。老河口市人大退休干部程怀让,说起自己在老年大学的生活,显得异常自豪。

在老年人安享晚年的过程中,老年大学是老同志健康晚年的助推器。

黄石市的廖秀娟出生在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虽然已是年过花甲,但精气神十足。她说是老年大学让她找到了快乐,也收获了健康。她因为身体原因病退了,一年当中总有一段时间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去年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知道了老年大学,想着自己年轻时爱好的英语和舞蹈,她毫不犹豫地报了英语和舞蹈两个班,把学校当成了求知充电的课堂。

年过花甲走进课堂,廖秀娟在老年大学里求知若渴,放学回家也不闲着,一有时间就琢磨动作或者背诵单词。舞蹈、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好。现在,她不仅可以给孙子报英语的听写作业,偶尔也和孙子用英语对话,更加激发了孙子学习英语的热情。

吃不愁,穿不愁,日子过得舒心,我就想着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不能被时代淘汰。而且心态好了,日常又坚持锻炼,疾病也就不来找麻烦了。廖秀娟笑容满面地说。

老年人上学不为拿文凭、不为找工作,他们文化水平不同、兴趣各异,上老年大学目的不一。但大都是为了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增加新的知识,丰富晚年生活。老年大学,使他们年轻时错过的梦想,一一成为现实。

 

◎课堂 成了回归社会的乐园

老年大学已完全褪去了的外衣,它更是一种年轻心态的全新诠释。老人们在这里寻找生活的新鲜与精彩,因为老年大学里确实有一股向上的力量牵引着大家。走出家门进到校园门,结识新朋友,学到新知识,听到新见闻,使他们有了一种回归社会的感觉。

原武汉军区政委严政将军在将军学府上课时,总是习惯性地坐在第一排,在他身后坐着的有原武汉军区机要局局长王力勋。王力勋从未想过,自己居然会和老首长成为同学。

早在19456月,刚参加八路军的王力勋是胶东军区抗大四分校的学员,严政是政委。在武汉军区工作时,因为政委管机要,严政将军和王力勋又在同一个党小组。

1985他离休后,与将军坐在同一间教室,他说:严政委是我的老首长,我真的没想到会和他进行同学间的交流。

如今,将军己故去有年,但王力勋始终牢记老首长说的做个永不毕业的学员那句话。耄耋之年,他依旧坐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学习着诗词、书法。在课间休息时,他也会和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穆常生,这个和自己一样在将军学府学习了十几年的老学友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

年过七旬的黄玉双,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退休后,就靠打牌消磨时间,有一次连续打了3天没下场。

由于沉迷麻将,老伴责怪,儿女埋怨,孙子指责,家庭气氛很不好。2006年春节过完,他到老河口市老年大学报了名。 

我现在比上班还忙,学习太极拳、电脑、书画、法律、唱歌,每天过得很充实。黄玉双如是说。老伴也很欣慰:自从上了老年大学,老黄戒赌戒烟,生活也有规律了,早上打太极、上午下午去上学,亲戚朋友家中有喜事,还跑去摄影、制碟,完全变了一个人。

钟祥市老年大学二楼的书法教室里,挂满了学员们的作品。63岁的黄芳秀正在描红,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她说这是自己来上的第二节课,以前一点书法基础都没有,要从头学起。退休了天天在家看电视、上网,时间长了,也没意思,挺无聊的,就和老伴一起来上学,多认识几个人,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在教室的另一边,五六个人围着桌子讲评作品。讲评者叫焦应富,退休前是官庄湖农场场长,2008年报名学习书法,进步神速,2010年便加入了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一旁的学员介绍说,老焦现在既是学员,也是教员,平时他帮忙指点同学们的作品,互相交流,有助于提高。

老年大学极大地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

今年70岁的丁峰跟工业打了一辈子交道。1972年,支援三线建设她从沈阳来到荆门市工作。年轻时,她在北京航空学院学的是俄语,退休后,她希望能有机会学英语。2006年,她在荆门市老年大学报了名。第二年,为迎接在荆门市举办的 “八艺节,金虾河社区请老年大学组建一支老年模特队,代表社区去演出。63岁的丁峰成了12人模特队中的一员。

20079月,曾经习惯坐在主席台上的丁峰,第一次走上“T。尽管她们的“T是用汽车的车厢临时搭建的,而且是在大街上,可她和队友们还是觉得很尽兴,很风光。

每当演出结束,有熟人跟她打招呼,并称赞她很有精气神时,丁峰就会觉得很满足。

如今,6年过去了,模特班已由第一批的12人发展到40多人,年逾七旬的丁峰依旧乐在其中,她和队友们一起排练节目,欢声笑语不断。今年的夏天特别炎热,因而显得这个暑假特别漫长,模特队也暂停了活动。一天,丁峰接到一个队友的电话:长时间没在一起,怪想念的!她们约好时间,几个老姐妹说啊笑啊,玩了一整天,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激情澎湃的青葱岁月……

李允智在荆门市老年大学学习电脑已经有4年了。刚退休时,在老年大学学习舞蹈的老伴就动员他也去上学,可他不屑一顾:老了还上什么学?在家看看电视下下棋,日子过得几舒坦?

为了不做新时代的文盲,有一天,他让儿子教自己用电脑,儿子给他开了机,示范了一番。第二次再问儿子,儿子就有些不耐烦了。一之下,他到老年大学电脑班报了名,从最基础的打字开始,一点点的学习。如今,李允智不仅能熟练地使用电脑,还在新浪网上注册了自己的账号,织起微博,发表几十篇博文。

20126月,湖北省召开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原湖北省委副书记、省老年大学校长黄远志在会上说:老年人上大学,概括起来就是四求四为:即求知识、求快乐、求健康、求有为;为个人服务、为家庭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人在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富,更重要的是被社会认同、被人们尊重、被亲朋认可。年轻是这样,老了,更需要!(待续)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