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从中共中央的临时驻地──河北南部太行山深处那个叫西柏坡的小村起程,“诚惶诚恐进京赶考”。此时,上百万身穿土黄色军装的解放军正在中国大陆上摧枯拉朽一般向南推进;与此同时,国民党政权也在安排退守孤岛的最终选项和无奈结局。大势已定。此时,毛泽东所说的“诚惶诚恐”当然不是担心几十年的老对手还会有翻盘反攻的机会。他明明白白地告诉自己的同志,我们面对的是从未经历过的执政考验。他担心夺取政权后的共产党人会从此淡忘自己的使命与根基,重蹈李自成进京当大顺皇帝的故辙——作威作福,脱离群众,渐渐从革命先锋队和领导者的身份位置退化成实质上的反动派,变成既得利益的劫掠者。那样,早晚会成为下一次人民革命的对象。此时,谁在给面临“大考”的共产党当考官?当然是历史,当然是人民!其实,毛泽东很早就感到了潜在的危机。1941年,他与黄炎培先生在延安著名的“窑洞对”时,考量的正是中国历代王朝兴衰更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不断循环。毛泽东当时开出的药方是“民主”。只是,毛泽东所说的民主与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制度议会民主有本质差异,他更加看重共产党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他要求党员和干部不断从人民那里汲取力量,获得智慧。所以,进城后不久,当有关方面将明清两代王朝大内禁地的中南海收拾好,请党中央迁入办公时,毛泽东先是坚决拒绝,他说:我不进中南海,我不当皇帝!毛泽东的潜台词显然是,不当“登基坐殿”、脱离人民的“主子”。最后经有关方面反复陈述理由,毛泽东和中央机关才进入这片皇家内宅,中国共产党的中南海岁月由此开始。 人们注意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南海的“红色摄影师”们留下了大量毛泽东与群众在一起的合影。但是,也有不少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道,个性鲜明、崇尚务实的毛泽东并不喜欢在相机镜头前摆Pose、展现笑颜。人们对比毛泽东在官方场合照相时的不苟言笑和在基层民众中间坦露出率性、松弛的生动表情,窥探着这位革命领袖的内心世界:他渴望践行永远不脱离群众的诺言。而且他十分自信,会永远获得、拥有人民的支持——在他于建国后不断掀起推动的政治运动中,每一次大潮初起时,他都要先步入基层、发动群众,以推波助澜,无论是“大跃进”时千军万马、排山倒海、人民战争般的建设高潮,还是在“文革”前期数度接见红卫兵,以点燃“人民战争”连天烽火的深藏寓意,都能让人感到担纲“导师”、振臂一呼而万众群起的胆识与豪情。当他站在天安门城楼高处,俯瞰怒海狂涛一样的人潮蜂拥而来,只要他挥挥手,就会荡起惊天动地红色巨浪的场面时,毛泽东对把握、引领革命洪流的自信肯定达到极致。所以,在所谓“二月逆流”初起时,他敢于和陈毅、谭震林、叶剑英、徐向前、余秋里等他认定已是革命对象的昔日战友拍桌子叫板:实在不行,你们把江青、陈伯达这些秀才毙了!我带着林彪重上井冈山打游击,我相信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是会支持我的…… 或者可以说,毛泽东被刻印在底片上的丰富表情,也是另一部展现中国当代政治风云的历史。其中,特别值得注目的自然是这位领袖与他的人民在一起时的丰富情感展示——人民在领袖身上看见了前程与幸福,而毛泽东在普通老百姓那里找到了自己的根脉所依。 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当盛年的毛泽东经常到各地的工厂乡村和部队军营视察,他也经常把身边的工作人员“撵”到基层去,带着他的命题去寻求蕴含乡野气息的答案和沾着机油味道的意见。这一时期中共中央推出的重大政治、经济决策安排,无不体现出他与以往众多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完全不同的中国色彩。尽管后人评说,从“人民公社”到“鞍钢宪法”,再到“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以及庐山会议、文化大革命之类政治运动的主导思想,无不包含着他个人极其浓郁的非理性和浪漫主义倾向,并且,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人民对领袖睿智的极度崇拜和追随信任,造就了将领导者神化和个人迷信趋向盲从的氛围,也为当年中国无尽无休的政治运动打下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与不祥的伏笔。但也不可否认,即便在今天,人们虽然已经习惯了“吃肉骂娘”的思维定势,却经常念及上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领导团队通过对中国式共产主义的传播与践行,的的确确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十亿国人中,创建了一个让当时绝大多数人民完全认可的国家体制,还有与之相关的社会风范、道德准则、理想境界……一直到今天,虽然中国人的收入水准、生活质量已经提升数倍,远非半个世纪前清贫困苦的艰难时世堪比,但人们仍会不时怀想起那段岁月里社会的公正平等、正直干净,还有整个民族昂扬向上的振奋精神。 毛泽东在按照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和希冀,一步一步地改造着这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东方古国。他让人民相信,只有在这个社会制度下,他们才真正当家做了主人;而且人民对领袖的赤诚情感与纯朴挚爱也让他相信:只要把握住几亿最普通工人、农民的信仰力量,共产党就没有“办不成”──请注意,而不是“不能办” 的事情! 在上世纪50年代流行过这样一段传奇,一位耄耋之年的维族老人骑着毛驴不远万里去北京,而且他至真至纯的愿望只有一个:见见日思夜想的毛主席!当然,谁都能判别这个传奇的编造和照片中有摆拍的痕迹,但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人质疑这故事的真实性。在那些岁月里,中央各大报总是不断地刊登毛泽东接见各方人士的消息和照片:他头戴维族小帽与新疆姑娘握手;他系上红领巾被少先队员簇拥着;他会见上山下乡优秀知识青年代表,对他们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他在工厂车间观看工人操作,问他们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技术革新;他在乡间崎岖不平的小路上走过,在田野上挥锹动镐和人民一起劳作,与公社社员和基层干部交谈甚欢……一种从容不迫和大度宽厚的笑容总是洋溢在他的面庞上。在这种独有的笑意中,他的人民感到了力量、信心。当人民群众看见自己的领袖在从容自信地微笑着,就觉着心里有底,胜券在握,明日可期;他们认定,自己不用费神操心,所有一切都有伟大领袖为我们想到、料及;除此之外,这笑容还是一种寓意深刻的宣示,中国的舆论策略设计者要凭借这样的形象表情昭告天下:“风景这边独好。”并向世界宣扬理想必胜的信念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胆识与魄力。 当然,这种展示还包含着更为深刻复杂的政治信号。我们说,那些领袖表情纪录下的亦是一部当代中国的政治风云史,因为倘若我们略略检索与这些照片相对应前后时段中国发生的各种“大事”,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几乎每个场景都对应着一场政治运动的风云初起,方兴未艾或决战奏凯。那照片主人的精神世界中拥有诗人一般的浪漫情怀,还有斗士一般拒绝安于现状的挑战意识。毛泽东的笑意和表情变化,往往象征着刚刚在一场比拼中完胜而归,或正对下一场鏖战对弈思虑谋划。比如,我们可从他在庐山上端坐藤椅瞩目江山如画、心似闲庭信步一般轻松的表情,反观庐山会议唇枪舌剑、针锋麦芒的对垒,以及此时他内心深处的万丈狂澜……他经常选择与群众并肩而立或促膝讨论的场景,以表达自己政治抱负及力量所在。这样的场景也常常被用来彰显革命导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愫。我们的“伟大领袖”用独有的毛式语言重申他的根脉依托、情感所寄以及与之息息相连的政治雄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如果仔细反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中国人民开始摒弃不合时宜的浪漫空想,以更加务实的意志果断选择了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道路,并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由和动因,不容忽视的是,五六十年代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曾经将中国导入了一个从政治主流意识到经济控制手段再到社会发展模式,都失之于僵化闭锁的畸形发育阶段。这种不正常在十年“文化革命”的大动乱中达到极致。而物极必反,不仅仅人民最终意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真理,对于毛泽东本人来说,他直面的不只是岁月打磨,更是在晚年时期深陷对中国前途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却不得其解;还有对“文革”引发种种政治疑难的落子不决,使这位当年“挥斥方遒”的伟人面对太多迷惘。晚年的毛泽东再也没有精力走到他日思夜想的人民群众当中,用他抑扬顿挫的湖南乡音和跳跃跌宕的句式与各界人士纵谈古今、激辩真理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来华访问的前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之子叹息道,想不到这样一副神情木然、言语不清的外表遮蔽着一颗谋划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火热心灵…… 我们在这一幅幅照片中寻觅、追记中国历史的一段段轨迹。勿庸置疑的是,如果仅仅将这些熟悉的表情身姿当做一次流连昨日风景、感怀时光流走的由头,就显然低估了这种展示的意义。让我们重申:这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这是一种政治的外化,这是联想及判别,这是透视和彰显,这是回味和反思,这是比较与辨析。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公民都会从中找到触发心灵感动和深深思索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