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巴山蜀水哺育的音乐奇才

2013-11-21 19:0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215| 评论: 0|原作者: 江瑞成

摘要: 当我打开收音机,听到小提琴协奏曲《川江》那动人心魄的旋律时,恍然置身万里长江之滨。那缥缈的帆影,雄浑而深沉的船夫号子……向我昭示那一段远去的岁月。我知道,这是著名弦乐艺术家杨宝智教授的作品。 杨宝智早 ...


    当我打开收音机,听到小提琴协奏曲《川江》那动人心魄的旋律时,恍然置身万里长江之滨。那缥缈的帆影,雄浑而深沉的船夫号子……向我昭示那一段远去的岁月。我知道,这是著名弦乐艺术家杨宝智教授的作品。

    杨宝智早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杰出小提琴大师马思聪。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不仅小提琴拉得好,而且显露了不同寻常的作曲才能——曾以一曲《喜相逢》夺得该院首届乐曲创作奖。1957年,他竟被划为“右派”学生。毕业时,虽然各科成绩优异,但并无单位接收。惶然中,幸遇四川省歌舞团团长马惠文慧眼识才,顶住压力,把杨宝智招入省歌舞团工作。1958年,杨转入重庆市歌舞剧团,从此在山城生活和工作了二十多年,直至1978年纠正“右派”问题,1985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1992年调入四川音乐学院任教,1995年退休。

钟灵毓秀的巴山蜀水,从古至今诞生了许多灿如星辰的文化巨匠:李白、苏轼、郭沫若、巴金……也哺育了音乐奇才杨宝智。只要谈起壮阔的长江、秀丽的成都平原,杨宝智立刻如数家珍。四川乡土萦绕在他的梦中,和他的血肉、思绪、灵魂融为一体。这位广东籍音乐家在四川度过了难以忘怀的四十多年,他不为个人的挫折所动摇,以一颗拳拳之心不倦地投入小提琴艺术的研究之中,创编了100多首小提琴曲,写出了20多篇论文。1983年,杨宝智远赴大凉山采风,创作了大型歌剧《火把节》,荣获1984年全国调演创作奖。

    1994年《四川日报》曾提到一件趣事:1967年,重庆市京剧团排练《沙家浜》,苦于没有总谱无法排练,人们找到杨宝智,杨只凭一台收音机,边听边记谱,硬是把10万多个音符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总谱完整无误地记录下来,交付排演。人们惊叹不已,都夸他是“金耳朵”!

三十年来,杨宝智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贵阳、昆明、成都、厦门等地的音乐(艺术)院校多次举办弦乐艺术讲座,指挥过100多场歌剧。他作的乐曲还由中国著名演奏家在中国大陆、台湾、美国、德国、法国、荷兰、芬兰等地演出或录音、录像。

    1995年杨宝智退休后,立足四川,远行港澳,教学生的同时,更是笔耕不缀。他总结国际驰名的中国小提琴教育大师林耀基的教学经验,编写了《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精要》。该书不断再版,全国小提琴学习的师生几乎人手一册,被誉为“小提琴教学的当代《圣经》”。他耗费多年心血编写的一套6册《小提琴入门与提高》更是广受欢迎,被评为“世界一流教程”“一本科学而又便捷的优秀教材”。难能可贵的是,他写出的中国第一部《弦乐艺术史》填补了弦乐科研的空白。2006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他作曲的《中国小提琴独奏曲选》,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欣然作序:“近五十年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对小提琴民族化进行探索:即研究如何将我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传统音乐文化精华演绎为国际音乐界便于掌握的、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小提琴曲目,同时研究怎样更好地演奏它们,既体现我们民族的风格,又与国际接轨。”

    今年五月,他的首张CD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张CD收入他编写的小提琴曲《川江》《西部民歌五首》《凉山风情》《康定情歌变奏曲》《彝寨之夜》《蓝月亮》   《十面埋伏》《西皮散板与赋格》等,以上曲目中,“川味”作品占了很大比重。

    杨宝智深情地说:“我爱四川,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不仅养育了我的大半生,更哺育了我的音乐,四川不愧是神奇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土地,天府之国呵!”他兴奋地站起来,目光炯炯,念诵诗人艾青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