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53年12月8日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滹沱村距火车站很近的一个小山村里。7日夜里,下了一场大雪,雪堆积了一尺多厚,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子割着一样疼。8日一早,阎湾村的张耀先、周金秀、程春生、褚凌云相约小妹妹许小雪一起去上学。为少走几步路,他们顺着铁路沿枕木蹦跳着自西向东往学校赶。没走多远,他们突然发现铁路中间有一截约一尺半长的铁轨,一头整齐,一头斜茬。 那时的陇海铁路(甘肃兰州通往江苏连云港的铁路干线)是单行道,车辆过往非常频繁,铁路又依村而过,所以村民们对铁路、火车、信号灯、扬旗甚至铁路工人都产生了深厚感情。他们跟着铁路工人学到了不少铁路知识,深知铁轨对火车的重要性。他们找来一根铁丝绑住那截铁轨拉着往前走,试图找到铁轨的断节处。往前走了不远,许小雪发现了两截铁轨中间有一个大缺口。待他们把捡到的那段放进缺口时,正好严丝合缝。这时他们感到有危险了,经过商量,他们决定由小雪看住这截断了的铁轨,其余四人分成两路,一路向西到车站去报告,一路向东看是否有火车来。 就在这时,他们听到了由东边驶来的火车响声,西边车站高高的扬旗已经落下。情况危急万分,容不得小小年纪的五个人作选择。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解下了脖子上的红领巾,摇着、喊着迎着高大的火车跑了过去。可这段路正好是个弯道,五个孩子稚嫩的喊声怎么也压不过火车的轰隆声。待司机驾驶着列车转过弯道看到孩子们挥舞着红领巾跑过来时,已经距离地段很近了。看到孩子们,司机马上紧急刹车。列车带着刺耳的刹车声和巨大的惯性,继续向前行驶着,在快接近危险地段时,火车终于停了下来。 司机跳下车头,着急地问孩子们怎么了。听完孩子们急促的解释后,司机快速走到断开的轨道前,“哎呀”一声,怔在了那里。这时,后边闷罐子车厢里跳出很多解放军也围了上来。了解情况后,解放军把这五个孩子抱起来,欢呼着抛向空中。车站的工作人员和站长、周围村子里出来扫雪的乡亲们也都跑了过来。得知此事,都夸孩子们有出息,做得好。铁轨立即进行了更换,陇海铁路大动脉又开始流动了起来。 “红领巾救火车”的事迹迅速传遍了荥阳。郑州铁路局、洛阳铁路局等部门给这五个孩子所在的韦家沟小学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锦旗将学校办公室的墙都挂满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小学一下子全国闻名。滹沱村当时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每天都要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村里的老支书回忆说,最多时一天能收到几十封信。为了回信更方便,社里还专门买了一台较高级的油印机,把“红领巾救火车”的详细经过刻成蜡板,油印后发出去。1954年滹沱村高级社下属的6个合作社,经上级批准,分别命名为红领巾一社、二社、三社、四社、五社、六社,这样的命名在全国绝无仅有。 正当“红领巾救火车”的故事在国内到处传颂的时候,苏联《真理报》不知道怎样得到了消息,派记者前来采访,还邀请这五个孩子到苏联观光,参加红领巾夏令营。1954年10月1日,我国政府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国庆典礼,邀请了全国劳动模范、战斗英雄、先进工作者以及少数民族代表到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也邀请了荥阳的这五个孩子,但由于他们年龄小,都没有成行。 后来,该故事被编入小学课本,在很长时间里成为经典一课。著名剧作家张喜良根据这个素材创作出了实名实姓的儿童话剧《红领巾救火车》,该剧剧本1954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4000多册,成为畅销一时的好书。■ (作者单位:河南省荥阳市委老干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