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安宁市老年大学太平新城街道分校成立于2009年9月,建校11年来,努力发展老年教育,有效拓展了老年教育空间,真正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平台。“组织领导机构、有一定经费、有固定场地、有教师、有规章制度、有教学计划、有学员名册、有正常的活动”的充分落实激发了全街道的办学热情,一手求发展,一手抓规范,带动了社区老年学校共同进步。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各具特色”为办学理念,以“师资强,学员棒,出成果,效果好,受欢迎”为办学目标,不断创新办学思路,满足老年人“康乐有为,服务社会”的愿望,街道老年教育工作健康发展,受到了昆明市、安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基层老年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安宁市老年大学太平新城街道分校与太平新城街道市民文化学校合并办学,截至2020年6月,分校共招收学员2000余名,学员覆盖辖区8个村(居)委会,34个自然村,以及辖区内14个新建住宅小区和2个厂区,成立了基层文艺队伍40余支。学校开设包括声乐、书法、舞蹈、二胡、花灯、小品等课程,47个教学班,聘请23名专业文艺教师,学校成立至今,自编文艺节目400余个,参加演出410余场次,观众达62.5万人次,其中参加安宁市级以上演出30余次,荣获多个市级以上奖项。2019年成功创下“世界规模最大千人白族共舞霸王鞭”大世界吉尼斯记录,演出节目在央视一套、四套“传奇中国节·中秋”栏目播放8分多钟。 一、四个纳入 强化组织 基层老年教育关键在于领导重视。领导重视不仅要认识到位,而且措施要落实到位。太平新城街道党政领导自2009年9月开办街道老年学校以来,始终做到老年教育“四个纳入”:纳入街道党政议事日程,召开专门的会议研究老年大学分校工作;纳入街道发展规划,列入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街道年度目标管理,确保有组织按计划地开办老年学校;办学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列支。 太平新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超前的认知谋划,将太平新城市民文化学校暨安宁市老年大学太平新城街道分校的成立作为新城开发建设的助燃剂,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的主阵地,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校长,统筹管理市民文化学校。整合群团与文化教育资源,发挥联动优势,由街道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担任常务副校长,具体负责学校日常管理。投资180余万元在太平新城始甸·妥睦集中安置小区装修建设街道综合文化站,作为市民文化学校阵地,内设舞蹈室、健身房、红色放映厅、电教中心等9大功能室,免费向各班学员及群众开放。街道平均每年列支专项资金保障学校发展建设。 二、课程设置 紧贴民意 课程设置是否符合老年人的意愿,是基层老年教育能否长期办下去的重要环节。 (一)开展“时政巡讲”。政治立校,提高老年人整体思想素质,是基层老年教育的根本。太平街道老年学校自开办以来,始终把坚持政治立校,加强学员思想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学校坚持每学期开设时政专题讲座,并把这一个课堂延伸到街道辖区内的社区老年学校。 (二)坚持“课程贴民”。安宁市老年大学太平新城街道分校结合太平新城的发展实际和当地民风民俗,开设了声乐、花灯、舞蹈、太极拳、二胡、健美操、瑜伽、象棋等9个兴趣专业。并在发展中不断满足群众需求,组织多种主题培训,邀请各级讲师进行“四德教育”“普法”“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等专题讲座,既满足娱乐性,又强化实用性,让学员的文、智、体、德、能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教学管理 规范有序 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是提升基层老年教育管理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无矩不成方圆。”建立配套齐全,符合校情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规范老年教育办校的依据。2009年,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先后制订了《四制、两常规》《学员手册》《教室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制度》《成绩考核办法》等6项制度。制定了《中共太平新城街道工委<关于鼓励参加安宁市老年大学太平分校学习及基层文化活动队的相关办法(试行)》,并不断完善、规范。实行班委负责制,各个专业课程班均安排1-2名班委负责管理,班委的产生通过演讲、答辩由学员选举产生,班委在年度内策划组织班级活动不少于2次。进行评先评优表彰奖励,年末进行优秀教师、优秀学员、优秀班委评选表彰。开展丰富的文艺竞演,学校在各重大节日和活动中搭建平台,组织一定规模的文艺比赛,让各位学员有充分展示竞技的舞台。每学年学员平均出勤率达93.7%。 四、学有所为 展现自我 街道充分利用好老年学校这一载体,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文艺表演活动和竞技活动,如文艺展演、全民穿城赛、骑行赛、摄影大赛等展现太平新城的发展变化,展示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极大丰富了太平新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牌、搓麻将的少了,唱歌、跳舞、练太极的多了,在市民文化学校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促进生活方式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