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由于教学资源力量的严重不足,生活在远离安宁市区的街道、社区的社会老人都难以上到学。如何让广大老人也能同样享受老年教育,以不断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笔者以为,作为安宁市来讲,当下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不设“围墙”,不设“门槛”,把老年大学不断向街道、社区、乡村延伸,在基层建立老年学校,以方便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近入学。对此,云南安宁市金方街道新村社区老年学校作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根据2019年年底的统计,安宁市金方街道新村社区辖区面积3.21平方公里,下设10个居民小组,住户6333户,常住居民14574人,其中老年人口3356人,占社区人口总数的23%以上。为努力营造“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人安居环境,2020年3月,金方街道新村社区老年学校成立。工作中,新村社区老年学校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做文明市民”的理念,结合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活动,生动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一致好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新村社区老年学校总结出 “四结合”方便更多老年人就近入学,得到工委、街道的认可以及社会的普遍赞誉。 一、与基层组织相结合,保障学校高效运转 针对社区老年人群众多的特点,社区把拓展延伸老年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发展列入两委日常工作议事日程,纳入有关领导职责范围,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充实老年学校组织,吸纳老年教育领域优秀人才,社区党委书记陈桂仙亲任校长,选派有责任心有教学经验的退休老教师张润芝任常务副校长,选派安宁市健身气功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刘波任副校长,健全老年学校组织架构,配备1名比较固定的兼职工作人员,使老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教务办制定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常务副校长职责、副校长、教务工作人员、授课教师、班级管理员职责范围,拟定评选精品示范班级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定期召集校委会和学员代表研究授课内容,确保每学期顺利开学。每个班级设有班委、班级管理员,负责记录教学过程,学员考勤,加强人文管理,保障学校高效运转。 二、理论与专业相结合,打通宣传最后一公里 学校拥有专业教师10名,保障所开设的中国民族舞蹈、太极、瑜伽、民乐、国标、合唱、声乐、旗袍8门课程讲授专业,学员学有所得。2020年学校积极响应街道工委号召,结合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求,在学校教学楼,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堂1个,开设庭院宣讲堂1个,每个月不少于2次宣讲,内容包含党政方针、民族团结、法治教育、文化科普,善行义举、生态环保等各方面。12个教学班除了由教师教授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以班委、学员代表为“主播”的文明宣传小讲堂,利用课前5分钟学习党的十九大,由班长当宣讲员;利用课间休息5分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小课堂,由班级学员代表找资料轮流为大家科普,传播党的理论、推动移风易俗。全面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教学成果与惠民工程相结合,提升学校影响力 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学校每年按教学活动计划,组织各班级开展学期汇报表演、文艺汇演、期末成果展示等文艺活动。2020年庆元旦开展“情暧万家”文化惠民系列活动之迎新春·绽放2020文艺汇演活动;2020年“品年俗”共度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送文艺汇演进养老院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员以歌会友,以乐传情,以学惠民。学校注重学用结合,广大老年朋友在学校里不仅学到技能知识,还能增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互相学习的机会;学校经常组织学员举办书画展、才艺表演、慰问演出,组队参加市、街道各级文体活动,增强了社区老年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扩大了教学惠民工程覆盖面。 四、“老有所为”和社会治理相结合,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新村社区从2007年成立第一支“党员先锋志愿队”,到如今的“党建惠民联盟服务队”,志愿队伍已发展成拥有1910人、16支志愿队。为发挥退休老年志愿者在社区社会治理、志愿服务中的作用,社区利用道德讲堂平台、弘扬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精神,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学校营造了“家人新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浓厚志愿者服务氛围,通过环境熏陶和社区倡导的方式,鼓励在校学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加入社区老年志愿者队伍。目前,有78名学员加入了社区文艺志愿者队,50名学员加入社区环保志愿队,在校学员388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人数占比32.9%。进一步弘扬了安宁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推进建设和谐、文明的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