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是党的一贯作风。当官不为名和利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党的各级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这让我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宋克义同志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二三事。 宋克义同志任原济南铁路分局党委书记多年,从我刚刚入路他就在这个岗位上,他也是从这个岗位上离休的。我与他接触并不多,但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十分深刻。 1978年春天,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百废待兴。他轻车简从到当时的新汶车务段大协车站蹲点,做调查研究。大协车站曾是全路的一面红旗,他们以“为煤矿服务、为收货单位服务、为到站服务、为编组站服务”的四个服务为核心,创造了“始发站组织直达货物列车”的先进方法,充分体现了铁路运输组织工作中的联劳协作精神,1965年,被铁道部授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车站”荣誉称号。他们的这种精神被称为“大协风格”。宋书记这次蹲点主要是探讨这种精神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发扬下去。 我当时在车务段任业务员,段上派我去全程陪同,并安排宋书记一行的食宿,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宋克义同志。到了以后,我提出吃住都去协庄煤矿招待所,因为当时大协车站是个中间小站,远离城镇,吃住很不方便,车站也只有十多名职工,平时雇佣一名临时工为职工做饭。宋书记说吃住都在车站。我说,车站真的安排不下这么多人。记得当时分局除了宋书记外,还有干部部小夏、运输科小何、还有一位后来担任大协站长的聂文松同志。最后宋书记拍板说,你们去煤矿招待所,我一个人吃住在车站。我没有忘记我的任务,毕竟宋书记当时已是50多岁的人了,我必须陪同他在车站吃住,宋书记就住在站长值班室,而我就去值夜班的工人床上凑乎一夜。吃饭就在车站伙食团搭火,当时粮食计划供应,需要粮票,又有细粮粗粮之分,伙食团做饭很不好做。宋书记一般只打一份菜,而主食是他从家里带去的煎饼。宋书记的烟瘾比较大,有时几乎烟不离手,初次见面时他还递给我一支烟,我说我不会抽,我见他抽的烟也很普通,有时还用白纸片自己卷支烟抽。当时段上根本没有什么招待费一说。宋书记在大协站的几天里,参加交接班会、深入每个班组岗位,多次召开座谈会,同时与每个干部职工单独交谈,有的不止一次。 1983年,我调任兖州站任副站长。当年发生了济宁站路风事件,被《光明日报》批评。我站也因为路风问题受到投诉,宋书记亲自到兖州站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了配合理论教育,他要求车站组织班组长以上的职工去兖州矿务局条件最差的唐村煤矿,下井参观,体验煤矿工人艰苦的的生产环境。以激发职工爱岗敬业。宋克义同志就跟当年在战场一样,身先士卒,头带安全帽,躬着腰,走完全程。我真的为他捏着一把汗,因为此时的宋书记已快60的人了。一位党的领导干部,对事业如此的执着,甚至不顾个人的安危,确实令人敬佩。 1985年,我在兖州站党委书记岗位上,与宋书记成了直接的上下级关系。不久他离休了。夏天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电话铃响了,我拿起电话,一听是老领导,忙问好。他说有件事麻烦我给他安排一下。原来老伴一直有个愿望,给他说过多次想去曲阜三孔看看。过去一直很忙没有带她出来走走。现在退下来了,想满足她的愿望。放下电话后,我非常感慨,曲阜三孔,在分局的辖区内,宋书记在分局主要领导岗位上这么多年,竟然没有安排老伴来三孔旅游一次。一个星期天,他们老两口来了,我陪他们去三孔参观,中午吃饭时,我这个当下级的理当买单,我知道书记喜欢喝点白酒,就准备点一瓶,他说,不用了,随即从提包里拿出半瓶酒来,原来他早有准备,不让我多花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