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留美硕士。作为一个国内外都十分稀缺的人才,他满怀一腔豪情,“借道”欧洲,穿越封锁,辗转千里回到祖国…… 1924年4月,刘寿荫出生于西安,父母都是知识分子。1948年,24岁的刘寿荫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的机械工程系毕业。当年底,刘寿荫拿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到达美国后,刘寿荫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在这个学校上了两个学期,刘寿荫与身在台湾的父母失去了联系,因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刘寿荫转到了有奖学金的奥立岗州立大学。 正当刘寿荫在大洋彼岸深造之时,新中国宣告成立,刘寿荫开始筹划回国事宜。但事与愿违,就在刘寿荫硕士毕业前一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发出一纸禁令:不许在美境内的中国科技人才回到“红色中国”。迫于无奈,刘寿荫只好留在美国。 长久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农业发展只能依靠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如果中国的农民能用上拖拉机……刘寿荫希望早日报效魂牵梦绕的祖国。1955年,他终于接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回国的通知,迫不及待地开始筹备回国事宜。 当时,中美两国间没有空中航线,从美国到中国必须坐船经日本中转。如果从日本中转,几乎会“没有悬念”地被勒令去台湾。刘寿荫思忖良久,决定绕道欧洲回国。 刘寿荫给西德奔驰公司寄去简历,很快接到了回信,邀请刘寿荫到位于斯图加特的重型和农用机械制造厂担任工程师。1955年4月,刘寿荫从纽约启程,到了德国。有一天,通过中国的一个代表团,他知道时任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经常前往瑞士公干。瑞士是个中立国,前往那里是不错的选择。在瑞士日内瓦,刘寿荫见到了当时新中国叱咤风云的外交家王炳南。王炳南说,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像刘寿荫这样的工程技术人才,如果刘寿荫愿意回国,他会全力提供帮助。 1956年9月,刘寿荫找到了东德大使馆,登上了东柏林至莫斯科的火车。几日后,火车抵达满洲里火车站,走下火车的一瞬间,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映入眼帘,刘寿荫激动得眼泪飞溅!回国后,他成了中国科学院机电研究所一名研究员。 1958年,大批苏联专家撤出中国,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极缺专业人才,当年8月,刘寿荫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来到一拖,和拖拉机如愿牵手。 从1959年到1962年,刘寿荫完成了我国第一代手扶拖拉机工农7型的设计定型,使各地统一图纸,在全国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这是真正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部手扶拖拉机。 作为全国知名的拖拉机专家,刘寿荫先后主持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第一台轮式 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参与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履带拖拉机、第一台军用越野汽车、第一台180马力四轮驱动的轮式拖拉机…… 1994年,70岁的他退休了。然而,事业有成,家庭有憾。这一生,刘寿荫唯一抱愧的是没有机会孝敬父母。来到洛阳后,刘寿荫曾接到过一封母亲寄自台湾的信,但直到1960年,刘寿萌才被允许前往台湾探亲。可到了台湾,迎接他的却只有父母的遗像。 如今,89岁高龄的老人满头银发,作为搞机械设计的副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他享受国家高级专家特殊津贴。老先生除耳朵不太灵敏外,依然思路敏捷,时光并未在老人脸上留下太多的沧桑,老人浑身散发出岁月与书香混合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