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几十年来,我像千千万万的“传统妇女”那样“兢兢业业”了一辈子。在家,对孩子牵肠挂肚,对丈夫唯唯诺诺;在外,对同事对上司谨小慎微,总是小心翼翼地把自己装进“套子”里,找不到自己。 3个月前,我开始了退休生活。两个孩子已经成家立业,我想,是该松口气的时候了。谁知没过几天,经商的女儿便婉转地表示,怕我一下子退休了闲在家中不适应,要我为她看店。就在我习惯性地想答应时,一眼瞥见老头子在边上使眼色,于是,我立即改口:“我想想再定。” 我问老头子,那眼色是什么意思。老头子感叹道:“你为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该歇歇了。” “不帮忙守店,女儿会不高兴吧?”我担心地问。 “你要学会说‘不’。”老头子说,“你想想,当年大家说你会织毛衣,几十年来,你就一直帮同事、帮亲友一件一件织下去,没完没了。实际上,她们也会织毛衣。如今退休了,如果还答应女儿守店,那岂不是要‘永远革命’吗?” 我细细思量着老头子的这番话:是啊,这一辈子,我真还没说过一次“不”呢。想当年,在大学念地理专业,我憧憬着有一天能游玩祖国的天南地北。可几十年来,我一直在为工作为生活忙碌,以至50多岁了没出过省。如今,没了家庭负担,没了工作压力,下半辈子也该为自己活一回了。 第二天,我明确而坚定地告诉女儿:“我不能帮你守店,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把老头子的话告诉她,女儿歉意地说:“对不起,妈,您能这样想很好,我们也希望您晚年生活得更精彩。”没想到,第一次说“不”,便得到女儿的充分理解。 这以后,“不”字真帮了我不少忙,减少了我生活中许多烦恼。 这个直接说“不”的故事,反映了在两代人的交往中,老年人如何对儿女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为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就需要进行心理换位,也就是凡事多替对方想想。从这个角度说,家庭中两代人打交道,需要儿女们站在老人的角度,多替老人想想,这是做儿女的本分。但是,按照人际心理学规律,人都具有自我中心意识,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首先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总是比较容易理解自己,不太容易理解别人,这不是简单的品格问题,而是一个人际心理规律。所以,在家庭中的两代人之间,如果老人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思,做儿女的即使是比较善于心理换位的人,也会有不理解老人的情况。于是,就有了儿女对老人这样那样的一些误会和抱怨,两代人之间就产生了不愉快。 其实,儿女们在有些事上让老人不满意,并不一定是有意的,或许还属于好心办了坏事。如果说案例中的女儿为了算计老人,实在天大的冤枉。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老人退休了闲在家中出现了适应困难期,也有不少老人在帮扶儿女的事业中找到了充实的感觉。如果老人怕女儿不高兴而不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思,岂不是彼此都是一份好心,却反道闹成了误会?事实上,在两代人的交往中,老人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真实心思,儿女们大多都能如故事中的女儿那样理解和接受的。 儿女没有体会到老人的心思,除了上面说的人际心理规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具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的情况下,才容易相互理解,体会对方的心态。两代人的交往中,老年人因为是过来人,有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的确比较容易理解儿女,而儿女却未必能够很好地体会老人退休前后的心态。 所以,老年朋友与儿女的交往中,该说出心思的时候就直接说出来,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家庭和儿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