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讲一个走到哪里都同群众打成一片,深受群众喜欢的老干部故事。 这个人名曰胡发起,是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依汉乡邵家胡人。胡发起同志1945年参军,身经百战,多次荣立二三等功,曾被授予一等战斗模范称号。解放后,他转业到乳山县(市)工作,是原乳山县唐家公社干部。社员们都亲切的称他为胡二哥,因为他每到一个村子驻点都把群众当亲人,温暖着群众的心灵。 1960年,胡发起被调到县救灾工作组,6月下旬他去唐家公社参加救灾会议,得知了有名的穷村——庄头村的情况。庄头村坐落在山丘顶部,地薄缺水,几乎连年无收,60年是特大自然灾情年,收成自然是更不好,社员们是饿着肚子干的活,对生产那是几乎失去了信心。 胡发起见到此情此景心里很不是滋味,夜晚,他对妻子说:“我想把咱家的户口从非农业转为农业,咱去灾区住吧。”妻子不同意,他也没说什么,却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他不顾妻子的反对,固执地写好报告交给上级。一个月后,他得到通知,全家搬到庄头村居住。 去到庄头村,他首先召开支部会议,摸清灾情,并鼓励党员鼓起勇气发动群众积极抗灾自救。可是当时社员一个个面黄肌瘦,82户人家,300多口子人就有70多人得了水肿病,他心急如焚,徒步往返40多公里的山路到公社反映现状。最初上级拨给庄头村救灾粮(也无非就是些地瓜干),每人一天半斤粮,后来又拨了210斤大豆,给水肿病人喝豆汁。他得到通知也没向上级打招呼,推着小车亲自去粮库搬粮。因为走的是山路,肚子也饿,走不远就得歇歇,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裳。一番折腾他才把粮运回来,社员们看到后又高兴又心痛,社员们对他赞不绝口,频频道谢,他却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自家人谈什么谢。” 村民们病情好转后他又把全村男女老少发动起来组织生产,又让党员带领群众“搞副业”,上山挖地枣子、采野菜,组织队员到海边赶蚬子、捞海冬菜,寻找一切能吃的东西,以此来安慰社员们。秋后他又叮嘱三个生产队长一定要把种子留足并保存好,特别是地瓜种,保住种子就是保住生命。冬天,他怕地瓜种冻坏还要天天亲自去检查检查。 61年春天,他同社员们一起上山种地、栽地瓜苗,在他的带动下,社员们的干劲很大,这一年秋天村里取得了大丰收,社员们脸上也有了笑容。他在年终支部会上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一心为群众着想发动全体力量,那就什么问题也能解决。 他自来庄头村,同社员们同甘共苦,最终创造了没号的生活,妻子也不像当初那样反对,一村人生活的开开心心、十分快乐。 然而,庄头村的经历还只是他群众生涯的冰山一角,在其他村蹲点时他也是同群众抱成一团。 我有幸在1974年秋天在封赠山大队同他住了一段时间,当时他在那里蹲点,我则是学校放秋假被分配到那里助农的。胡发起同志的所作所为对我的触动很大,他整天同社员在山里劳动,我自然也不好意思偷懒,也就跟他一起到生产队里劳动。有一次他的脚被苞米茬子扎出血,生产队长叫他回家休息,他怎么也不肯。“三秋大忙季脚划破点算什么?”他只把脚简单的包扎了几下就坚持继续劳动了。社员们都说,这才是共产党员! 那时讲三同,和中下贫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老胡住在一个孤寡老人家,每天早晨那老头都要挑水、扫院子,有一天晚上老头感冒了,头疼发烧的,他急忙把赤脚医生找来,给老头打了针、吃了药。老头第二天早上醒来连忙道谢,他却说:“大爷,我们这不是一家人嘛,应该的,应该的。” 胡发起同志无论走到哪里都把群众当作亲人,他把群众的疾苦、困难时时刻刻都都装在心里,一些问题他同支部一班人研究解决,支部解决不了的就向上级政府反映,势要把群众的问题解决的一干二净,所以群众们都很尊重他。 那个年代,胡发起是全社社员的胡二哥,多么亲切的称呼呀,这不正好说明了他爱群众的心肠么,这不就是那个年代最值得回忆的温情吗! 晚年胡发起和老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