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一起“好心人送伞被拒”的事件引发了人们长时间的讨论。 7月23日,突降暴雨,成都市民赵女士被大雨“拦截”在地铁口,一名环卫工人冒雨跑来,热情地将手中的雨伞和雨衣塞给大家,却被大家“拒收”。事实证明,环卫工人原本是好心送雨伞和雨衣,却被误认为是卖伞的。事情已过去了几天,但赵女士仍然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感到自责和愧疚。 “好心送雨伞被拒”,看似是偶然现象,实际却反映了一种社会问题。武汉某税务工作人员电话通知中奖的邹女士来领奖,却被怀疑是骗子;七旬老太不知钱包遗失,误将联系自己的昆明民警认作骗子;有好心爷爷看到四五岁男孩在路边哭,便送孩子回家,却被男孩父亲误以为是“人贩子”等等。这些事件都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社会信任危机四伏。 但现实确实存在不少关于“骗”的问题,骗财、骗色、骗人……所以人们的防范意识也在增强。当人人都奉行“防人之心不可无”时,有陌生人送来雨伞、雨衣,谁敢相信呢?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自己助人为乐却反受欺害呢?万一对方的热心帮助是趁火打劫呢? 其实造成信任危机的原因就是,如今的社会被认为是“陌生人社会”,而非“熟人社会”,人们怎么敢收陌生人送来的雨伞、雨衣呢? “家”人们,您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您认为这种“陌生人危机”或者说“陌生人社会”应该如何化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