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一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围绕环境保护有关问题作了报告。其间,周生贤坦言,我们的数据总是跟老百姓的感受不一致,“事实上,我说的是真的,老百姓不信也是真的。” 数据为何总不被信任 看看雾霾天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牛奶河”等不断被曝光的环境问题,就不难理解为何环保“真数据”遭遇百姓“真不信”了。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总跟老百姓的感受不一致,这显然成了环保部门的一大尴尬。 先不说数据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某些环保部门负责人在回应公众质疑时的表现,就显得不被信任。前年初夏,河南平顶山舞钢市铁山乡一家两年前就被关停的重污染企业,不知为何又开始生产,当地相关部门答复,那家重污染企业是在“一些领导的默许下才重新开工的。”今年7月,河北省任丘市辛中驿镇群众举报,当地一家镀锌厂肆意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沟渠中,时任市环保局主管副局长梁清晨称群众的举报失实,并指着举报群众和记者拍案而起大爆粗口,让大家滚出他的办公室。如此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反映出部分环保部门负责人的官本位思想相当严重,这种对群众的举报置若罔闻,甚至颐指气使的做法,使得环保部门和公众的距离更加遥远,这又怎能有助于公众信任环保部门呢? 部分数据为何不公布 环保数据本来应该在政府信息公开之列,但有时候明明有数据,公众却无法知情。今年2月,有北京律师向环保部申请公开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这显然不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主旨精神,也违背了当初环保部对社会的公开承诺。 一些企业也不愿向公众公布环保数据。企业认为,环保数据是企业私有的,没有义务向公众公布。包括壳牌、雀巢、中国石化等知名企业在内的公司都曾因隐瞒排污信息而被点名。但在当今公众越来越重视环境、重视生活质量的情况下,企业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只会让公众更加质疑被公开的环保数据。当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数据根本拿不出手。这些数据一旦公开,只会带来公众的骂声。 如何解决信任危机 尽管环保部门有块头太大、浓度太高、老百姓感受不到减下来的成果等难处,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环保数据正在遭遇信任危机。这场信任危机亟需环保部门采取措施,让环保数据贴合老百姓的感受。 想获得老百姓的信任,环保部门必须要“硬”起来。政府要切实转变环保观念,提高环保部门执行力,站在科学的立场上,不能“怕引起公众恐慌”就刻意粉饰太平。去年,环保部提出,必须正视监测数据和群众感受“两张皮”的问题,指出监测数据不能自说自话,同时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要率先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率先争取早日和国际接轨,率先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这“三个率先”折射出环保部门积极回应民众诉求的态度与理性务实的作风。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对当前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出部署,其中就包括了“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要想做到被公开的环保信息被公众信任,环保部门就应将监测数据的“前世今生”全部和盘托出,什么样的设备,什么样的标准,何时何地采样监测的数据,公开的数据是按什么程序得来的等,都做到公开透明,公众才不会对公布的数据有抵触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