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故事多,充满喜和乐, 若是你到小巷来,收获特别多。” 在黄鹤楼脚下,长江大桥之滨,有一条古老而又新生的小巷——户部巷。 据考,户部巷系明清古巷,距今已有400多年。因它东临藩署,为户部驻省机构,管理户籍钱粮、民事财政。昔日的官场礼仪,尊称户部官员为户部;民间习俗直认衙门名头为地名,户部巷因此得名。1967年改名:红安一巷,1972年复名户部巷。 我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工作于户部巷所在地的街道,一直把户部巷居委会作为重点,三天两头要去户部巷,还在居民家中“三同”过一个月。60年代初,我家搬迁到户部巷辖区,至今已50多年了,堪称户部巷“老居民”。对户部巷怀有深厚感情。在武汉解放60周年座谈会上,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家住在司门口,“过早”于户部巷,购物于华联超市,流憩于武昌公园,散步于武昌江滩,每天经过新修的民主路西段、都府堤,令人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爽! 改革开放以后,户部巷的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冒出来。2002年以来,武昌区政府顺应民情,将户部巷按“汉味早点第一巷”的定位打造,由省、市、区旅游局策划,社会各界鼎力相助,户部巷品牌效应很快形成,特色益彰,声名远播。经过政府5次大的改造、扩建、修葺,户部巷已由原来的147米长、3米宽、12家小吃经营户的小巷,扩展成由户部巷老巷、自由路、都府堤南段和民主路西段组成,集小吃、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汉味特色风情街区。现有各类经营门点340多个;从事小吃经营的160余户、品种170多种。名家有:蔡林记(热干面)、四季美(汤包)、大中华(武昌鱼)、乡村人家(土菜馆)、小张烤鱼、新农牛肉;名小吃有:石太婆热干面、徐嫂鲜鱼糊汤粉、谢氏面窝、江明馄饨、徐唐氏热干面、陈记牛肉面、今楚汤包、陈记烧梅、李永记油饼、小文煎包…… 户部巷人,具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获得多项殊荣:“武汉市再就业示范基地”、“武昌创业带就业示范基地”、“武广高铁好去处”、“武汉市十大名街”及省市著名商标称号。 这就是我长期工作于斯、生活于斯、流连于斯的户部古巷。这里不仅承载了我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和梦想,更承载了我晚年的喜悦和幸福。每天流连于户部古巷,观人间百态、品世事沧桑,对比户部古巷的新旧变化,情不自禁地感叹: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道路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好。
|